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801经济学一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判断分析题
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答案】F
【解析】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货币,称为存款准备金,按照一个固定比例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 D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 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剧实际的通货膨胀。( )
【答案】T
【解析】通货膨胀可预期意味着通货膨胀有惯性。这样一来,人们就会预期物价将迅速上升,由于短期AS 曲线位置取决于预期的物价水平,则短期AS 就会随时间推移一直向上移动; 同时AD 曲线也必须向上移动,以巩固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一切都将导致实际通货膨胀的加剧。
3. 资本的租用价格是租金,对货币资本而言,它相当于利率。( )
【答案】T
【解析】对于货币资产而言由于不存在折旧等因素,因此其租金相当于利率。
4. 考虑一个封闭经济,边际消费倾向为0.8,所得税税率为50%,假设投资i 为外生变量。如果政府支出9增加100那么产出y的变化为50。( )
【答案】F
【解析】封闭经济中政府购买乘数
。 。 ,R 为存款准备金,D 为活期存款。( )
二、简答题
5. 试简析投资波动剧烈的原因。
【答案】投资剧烈波动的原因包括:
(1)加速原理。这一理论假设,投资只和产量变动有关,即在一个时期内资本存量调整到意愿资本存量水平(并假设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率v 为常数)与资本的租用成本无关,而只和产量变化成比例,则有
产出变动。
(2)厂商预期的不确定性。这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用本能冲动(animal spirits )这个词来
。这一式子表明,当期投资I t 取决于产出的变动(Y t -Y t-1)和资本一产出比率v 、v 称为加速数。由于v>1,所以,投资变动大于
说明投资者的乐观和悲观情绪。厂商的预期受其情绪影响而易变动,预期无实在的根据。因为投资者作出决策所依据的基础是不可靠的,所以投资也极易变动。
(3)投资时间的灵活性。投资是在长期中进行的,投资的具体时期则是易于变动的。比如企业要进行投资时,经济正处于衰退,企业无法肯定衰退会在何时结束,从而就会把投资延期,等到经济开始复苏时再投资,从而导致在经济复苏时可能会出现投资过多的现象。这样,投资时间的灵活性就加剧了投资波动。这表明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是紧密相关的。
6.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答案】(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从而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7. 除收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 它们如何作用?
【答案】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并非影响消费的全部原因,尤其是短期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0,有时候它会大于1。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
(1)利率。传统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以刺激储蓄,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会刺激储蓄,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一方面,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因此会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得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更加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储蓄,必须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一般而言,对低收入者来说,利率提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会导致储蓄增加。对高收入者来说,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
(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影响消费。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则实际收入下降。如果消费者想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 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3)收入分配。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则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小。
(4)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储蓄意愿要增强。
8.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提出了哪些政策主张?
【答案】货币主义者提出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
(1)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着政府开支的增加而减少,其后果往往是非生产性投资代替了生产性投资,过度的政府支出还会引发通货膨胀。
(2)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坚持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性,因此相机抉择的政策反而会引发或加剧经济的波动。
(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量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控制指标。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制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是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这样的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三、论述题
9. 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调节宏观经济,那么:
(1)中央银行这一行为通过哪几个环节最后对总需求施加影响?
(2)在各个环节上会遇到哪些可能的干扰?
【答案】(1)债券增加说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从而向市场注入了基础货币,进而增加了经济总需求,起到了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这一政策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在保持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在货币需求来不及迅速调整的情况下,货币市场的均衡被打破,有超额货币供给存在,因而市场利率会下降。由于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因而利率下降必然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经济总需求。
(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干扰:
①货币供给增加通常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甚至可能是同比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不变。货币市场仍维持均衡,这样就达不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②当经济处干极端凯恩斯区域时,人们的投机需求无限大,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愿意持有在手中,因而利率不变; 这时货币政策也会失效。
③当投资对利率没有弹性时,利率下降但是投资需求没有增加。
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较长,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而这时经济形势会有所变化,这将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传导链条较长,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此货币政策效果依赖于经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特定的货币政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0.解释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与交易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与交易理论之间的联系
两种理论的联系为:①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与交易理论都考虑了货币及其他不同的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