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632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王朔现象

【答案】王朔现象是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王朔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与80年代同一题材的多数作品的不同视角和处理方式。王朔这种挑战“文革”的统一书写而引起争议,拓宽了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空间。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对作为主体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抗拒倾向,故事在世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展开,以调侃、嘻笑怒骂为语言的基调。针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不是发生在艺术的层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文本成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关汉卿》

【答案】《关汉卿》是中国现代剧作家田汉写于1958年的一部话剧。最初刊于《剧本》1958年第5期,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在描写主要人物关汉卿宁折不弯的精神之外,剧本还描写了嫉恶如仇的朱帘秀、诙谐风趣的王和卿、侠肝义胆的王著等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也写了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歹人叶和甫来作对照。剧本体现了田汉炽热的诗情,执著的正义感和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3. 新写实小说

【答案】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又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代表作家作品有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塔埔》《一地鸡毛》《单位》,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在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新写实小说的作者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目标,致力于用生活的“平常性”、“平凡性”、“庸常性”来呈现生活。

4. 80年代文学

【答案】80年代文学即“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指1976年以后我国文学家的创作活动,以及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1976年粉碎汪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是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而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的战略决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变化,从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其特点是大众化与多样化,民族化和现代化,激昂与悲凉交织。

5. 新生代诗

【答案】新生代诗是指继“朦胧诗”后新出现的诗歌潮流,又称“后新诗潮”。1986年中国现代诗发展为其崛起的标志。新生代诗歌呈三种流派:“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书面语写作”的诗人,即追求语言的典雅气质、注重修辞效果,强调词语的想象力,突出的诗人有西川、藏棣、西渡、代薇等; “口语写作”的诗人,强调日常生活语言和民间语言作为自身的诗歌语言资源,反对、摒弃修辞手法,其代表诗人有伊沙、沈浩波、伊丽川等; “复合型写作”则是前两种流派互渗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有徐江、樵达摩、侯马、金海曙等。

6. 反思文学

【答案】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以反思十年动乱这场社会悲剧的种种前因后果和经验教训,回顾历史,展望明天为主要内容。反思文学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反思文学作品共同具有的特色。代表作品有《内奸》《人到中年》《芙蓉镇》等。

7. 朦胧诗潮

【答案】朦胧诗潮是新时期的一个诗歌艺术潮流。1978年出版的民间刊物《今天》,标志着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朦胧诗潮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潮的代表诗人。

8. “第四种剧本”

【答案】“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边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二、简答题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新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探索、创新,是80年代文学界的普遍的强烈意识。80年代的中国文坛,在文学思想、写作题材、创作手法、文学史观上都发生了新变。

(1)文学思想上,出现“新启蒙主义思潮”。文学自觉兴起,注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允许多种创作价值观念的存在。“哲学”、世界观的层面上的新探索是新时期对文学最为重要的探索,比如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孤独”、“异化”、“焦虑”思想在80年代的中国成了张扬人的个性、培养独立精神、寻找失落的“自我意识”的手段,因此对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有积极意义。

(2)写作题材上,80年代的作家发掘以前曾被禁止、或很少涉猎的题材,创造很难用“正面”、“反面”、“伟大”、“渺小”的标准加以划分、在道德判断上暖昧含糊的人物形象,内容上有了很大突破。比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黄泥街》等作品中的大学生生活、“文革”记忆、城市边缘化人群的生存、小街的风俗等等,都不过是故事的材料,尽管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效果,但充分肯定了叙事主体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3)创作手法上,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80年代的作家争相尝试运用新的艺术方法,如意识流、开放性结构、多层视角、纪实与虚构互相渗透等。如马原的《虚构》深受法国“新小说”陌生化风格与“元叙事”结构技巧的启示,借鉴拉美作家博尔赫斯“迷宫叙事”的策略,制造出了一种“马原式”的特有的“叙述圈套”。

(4)文学史观上,掀起了一股“重写文学史”的潮流。这期间的“重写”,是以“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和“回到文学自身”(“纯文学”)等作为它的目标和尺度的。例如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一个由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己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涉及丁玲、柳青、赵树理、郭小川、何其芳等作家的创作倾向。

10.结合作品论述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得失。

【答案】(1)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所得

以路翎1944年发表的《饥饿的郭素娥》为例,其心理小说的核心因素是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维护。路翎的心理描绘与一般心理研究全然不同,前者以人的流动的心理变化为对象,其最大特点是高度活的对话性; 后者则研究人心理的静止规律,再以许多横切面组成人心理的发展线索,是对人心理死的理论整合。

路翎的小说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进行开掘为特色,在揭示灵魂的复杂、丰富性方面别具价值。他运用错综的表现人物的心理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现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他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