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理化技术研究所619物理化学(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方法有:(i )_____法,(ii )_____法,(iii )_____法,(iv )_____法

【答案】鼓泡 滴重 毛细管 铂环

2. 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同一电池以:(1)可逆方式,(2)不可逆方式放出相同的电量,

五个量中,相同的是_____,不同的是_____。

不同的是

【答案】相同的是

【解析】电池经过可逆方式和不可逆方式放出相同的电量,说明两种方式的始终态时一样的

是状态函数,所以相同。电池的不可逆电压要小于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所以放出的热越少,做的电功越多,因而

3. 熵增原理源自,作为判定过程可逆与否的判据,它适用于系统。

【答案】卡诺循环;绝热

4. 燃料电池的热效率可以表示为性?_____

【答案】

可以大于1,小于1,或等于1

【解析】燃料电池从外界吸热时,大于1; 当燃料电池向外界放热时,小于1; 若对外界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此时等于1。

5. 若己知某电池反应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_____(选择填入

【答案】【解析】由

得到:

所以

)。

,则该电池可逆放电时的反应热_____

;热效率的数值与1相比较,有哪几种可能

不同。

6. 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有:(i )_____法, (ii )_____法, (iii )_____法。

【答案】动态 静态 饱和气流

7. 理想气体在微观上的特征是

【答案】分子间无作用力;分子本身不占体积

【解析】理想气体在微观上的特征是:①气体分子本身大小可以略去不计;②分子在没有接触

时相互没有作用,分子间的碰撞时完全弹性碰撞。

8. 根据拉乌尔定律可知: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与;并可以推知:对于二组分系统,稀熔液中熔剂的蒸气压下降值与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答案】溶剂;溶质 【解析】拉乌尔定律表达式:

蒸气压下降的表达式:

9. 己知水在25"C 下的饱和蒸气压为3.67kPa ,于25°C 下,在体积恒定容器中有少量液体水和,容器的压力为l00kPa ,在此温度、压力下混合气被水蒸气饱和的空气共存(设空气不溶于水)体中空气的摩尔分数可忽略。

【答案】0.9633;0.5433 【解析】压力单位取kPa , 25°C 下:

100°C下:因为体积不变因为所以

10.

溶液与过量的【答案】

溶液混合,形成

溶胶,其胶团结构为_____。

三种电解质中,对该溶胶聚沉能力最大的是_____。

【解析】对正溶胶起主要聚沉作用的是负离子,且离子的价位越高,聚沉作用越大。

11.萘的摩尔燃烧焓的实验测定所需主要仪器设备有:(i ) _____, (ii ) _____, (iii ) _____, (iv ) _____, (v ) _____, (vi ) _____, (vii ) _____, (viii ) _____。

【答案】氧弹式量热计 恒温系统 氧气钢瓶 万用表 台秤 分析天平 压片机 微机处理系统

12.电池

【答案】>

【解析】电池反应为:

100°C 并保持不变,达到平衡后,容器中仍

(两空处都要填入具体数值)。设液体的体积

有一滴水存在,则此时空气的摩尔分数

液体水体积忽略不计,

若电池的电动势则_____

电池电动势所以得到

二、单选题

13.根据某一反应的

B. 在

值,下列何者不能确定:( )。

A. 标准状态下自发变化的方向

所对应的温度下的平衡位置

C. 在标准状态下系统所能做的最大非膨胀功 D. 提高温度反应速率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由到反应焓

可以知道,已知

和反应温度可以求得平衡常数,但不能得

的影

的信息,不知道反应的吸放热情况,从未温度随平衡常数的影响未知,对

响也未知。

14.丁铎尔现象的本质是光的散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大分子溶液中大分子的大小与胶粒相近,两者丁铎尔效应的强弱也相近 B. 小分子溶液中溶质粒子小,故丁铎尔效应不明显 C. 散射现象仅是光传播方向发生变化其波长不变 D. 在超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光点不是胶粒的真实形状 【答案】A

【解析】丁铎尔效应是胶体粒子的一种特殊的光学性质,其本质是光的散射,散射光强度与粒子大小成正比。

15.恒压下纯物质的温度升高时,其Gibbs 自由能将( )。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由热力学基本方程

可知,恒压时,

又因为纯物质熵大

于零,所以温度升高时,吉布斯自由能降低。

16.对一级反应,若速率常数为k ,

反应物起始浓度为

I

【答案】C

【解析】

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为

时刻的浓度为c ,则有( )。

由题意代入为,

变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