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9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理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爱德华·默罗

【答案】爱德华·罗斯科·默罗是美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1935年进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37年开始主持该公司欧洲办事处工作。1938年他首先从维也纳向美国听众报道了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伦敦报道战况新闻,多次在英国广播公司大楼屋顶上进行德国空军轰炸伦敦的现场实况报道。他报道新闻的第1句话“这里是伦敦”在美国流传很广。他的客观、冷静的报道风格赢得了美国听众的信任。1954年,他在自己主持的“现在请看”电视节目中,持续地揭露了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侵犯人权的丑行,受到美国舆论界的赞赏,被誉为电视节目的开拓者。曾获国际埃米奖。

2. 牌报

【答案】牌报(或是旗报)是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广泛使用,把起义军的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称旗报)、木牌上(称牌报),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牌报常用来发布有关战争、社会动荡等方面的消息,是我国古时常用的消息发布、鼓动宣传的形式之一。

3. 成舍我

【答案】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元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选择性理论

【答案】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指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5. 约翰·弥尔顿

【答案】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利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黯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一度入狱,晚年双目失明,仍然口述了三部光辉诗篇:《失乐园》《复乐园》《力十参孙》。

6. 舆论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 ②公共性; ③急迫性; ④广泛性; ⑤评价性。

7. 手机出版

【答案】手机出版是指出版社以移动通信设备为平台,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信息发布、宣传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的新型出版形式。在这里,出版社是内容提供商或文化事件发起者,而移动通信设备则成为新型传播渠道,它带给受众信息和广告发布的双重功能。目前手机出版最活跃的领域是手机小说。

8. 每周评论

【答案】《每周评论》是指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9. 知识沟

【答案】知识沟是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即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进而产生了知识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10.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二、论述题

11.结合案例试论危机传播中的议题管理。

【答案】新闻议程设置功能即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力一向。近年来,随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信息发布的速度有了明显提高。

(1)“瓮安事件”的过程

2008年6月22日凌晨,瓮安县女中学生李树芬在瓮安县西门河大堰桥淹死,两次尸检均认定李树芬确为溺水死亡。死者家属对尸检结果仍表示怀疑。为此,李家将女儿遗体一直停放在事发地点,一时群情汹涌,全城哗然。6月28日,事态突变,有300多人组成的游行人群与警察发生对峙,期间一些社会闲杂人员闻风而来,乘机乱打乱砸,使冲突进一步升级……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事件共造成瓮安县委大楼、县政府、县公安局多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还烧毁各类车辆91辆,造成150余人受伤。

(2)“瓮安事件”中新闻议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①当地政府危机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疏导议程缺失。当地政府本来有六天时间妥善处理李树芬案件,但瓮安县政府在负面信息出现之时丝毫没有危机意识,轻视谣言、甚至隐瞒事实,更未采用政府公告、网站和媒体等形式对李树芬案件进行通告和澄清,造成事态的不可控制。

②当地政府危机信息处理能力低下,信息主导议程缺失。在事态恶化、流言四起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并未以真实信息为主导,对公众人进行有效劝服与疏导,导致打砸抢事件的出现。特别是在事态已经恶化、媒体介入后,还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媒体采访障碍,使媒体和公众不能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谣言更加耸人听闻,事态进一步恶化。

③当地政府官员长期存在“官本位”思想,对政府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整合重塑议程缺乏。如果把李树芬之死看成危机的直接导火线的话,那么,当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日常工作中的失误置若周闻,则早已埋下了危机爆发的隐患。当地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使其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执政中整合真实信息,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才能在危急时刻具各凝聚力和威信,控制复杂和危急局面。

(2)“瓮安事件”后期政府议程与媒体议程融合的体现

①利用媒体及时发布真实信息,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危机爆发后,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贵州日报等媒体迅速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新华网率先对事态真相进行报道,之后,各大媒体和网站开始转载此消息,一些媒体随后跟进采访,政府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与媒体合作的态度,使“瓮安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危机迅速转向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