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806经济学(宏、微观)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法定准各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2.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答案】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一般为正值,也与投资乘数相等。
3. 对外贸易乘数
【答案】对外贸易乘数是指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由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公式可得对外贸易乘数,即为:
式中,刀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 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则对外贸易乘数越大。
根据对外贸易乘数计算公式可知,有了对外贸易之后,不仅出口的变动,而且投资、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与封闭经济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而现在成了
,乘数小了。这主要是由于增
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4. 货币政策
【答案】货币政策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通过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5. 货币需求函数
【答案】货币需求函数是指反映货币需求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式子。其中,所谓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较为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有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二、简答题
6. 资本完全流动的含义是什么? 在小国和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完全资本流动是指一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该国政府不阻止国际借贷。这意味着,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想借入或借出多少就可以借入或借出多少。
(2)①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
小国模型中的“小国”是指该国只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从而其本身对世界利率的影响微不足道。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是,该国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即等于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如果小国的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出现国际资本流入的现象,国际资本流入将使资本供给增加,在资本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将下降直到与国际利率水平相等; 反之则会出现小国国内资本外流的现象,使国内利率水平上升。
②在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
大国模型中的“大国”是指该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该国经济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对于大国模型,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是,该国的利率通常不由世界利
率固定。其原因在于该国大到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该国给国外的贷款越多,世界经济中贷款的供给就越大,从而全世界的利率就越低。反之,该国从国外借贷越多,世界利率就会越高。
7.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答案】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 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从而引起萧条,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从而使经济繁荣,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检的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其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8.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答案】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类。
(1)财政政策下具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二是政府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和发行公债。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具体操作如下:
①变动税收,主要是变动税率。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降低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 反之,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提高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②变动政府购买支出。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 反之,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③变动转移支付。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 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消费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2)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
①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