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4公共经济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决策论
【答案】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2. 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系统观点,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是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从要素的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的矛盾统一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3. 内在创始型
【答案】内在创始型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人员或部门为解决纯粹的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问题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在该模型下,仅限于政府内部的组织或接近于决策者的团体才能提出政策问题; 该模型企图排除普通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此类问题的确认远离公众议程,普通公众没有参与的机会和希望; 问题最多会扩散到一些认同性团体,以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决策者将此类问题列入正式议程。该模型在财富和权力相对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4. 志愿失灵
【答案】志愿失灵是指第三部门无法有效率地配置公共商品或服务的现象。对于第三部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缺陷,莱斯特. 撒拉门从第三部门作为一个志愿部门的角度将其总结为“志愿失灵”。按照该总结,“志愿失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第二部门的这一缺陷实际上在市场失灵部分己经有比较充分的说明。与政府部门相比,第三部门主要依靠自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志愿组织或者捐助者的偏好可能会导致第三部门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地域或者人群的分布上具有不平
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与缺乏足够资源的支持类似,志愿组织在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方面往往也存在困难。这种困难也成为制约志愿组织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5. 政策执行手段
【答案】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行政管理机构的实施活动依靠的不仅仅是该机构官员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外部的压力,而且取决于该机构所能获取的政策实施技术。可以说,政策执行手段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力的大小。行政执行的手段包括: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说服引导手段:⑤技术手段。
6.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力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该定理是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 ·阿罗提出的。“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二、简答题
7. 比较政策制定中的理性综合方法和渐进性方法的不同。
【答案】(1)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日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使用冷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果地达成目的。理性综合分析方法可分为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①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质是一种政策选优的方法。理性决策模型认为,只要决策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最后所决定的政策自然是合理的,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a. 来源
理性主义的理论植根于启蒙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寻求提高人类条件的超脱的、科学的知识。他们信奉这样一种理念:社会的问题必须以“科学”或“理性”的方式来解决,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
b. 特征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特征是用“目的—方法分析”的途径来规划政策,即首先确定目的,然后再寻求达成目的的方法,用最佳的手段达成某一个既定的目标。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设计出一套程序,以使决策者能够通过程序制定出一个取得最大净价值的合理政策。
c. 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评价
第一,完全理性决策模型适用的条件过于苛刻,而这种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人类决策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全面地确立可选的方案,也无法综合地计算成本和收益。
第三,没有任何一个政治体系能够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况且由于择优的标准不一、信息不可能完全、事物的不断变化,一旦时过境迁,原先“最优”的政策便可能不再有效,理性决策模型不可能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加以运用。
②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缘起
a. 起源
西蒙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测的困难以及人类活动或行为的范围有限等因素,使得(纯粹)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西蒙认为,人类决策行为所依赖的是有限理性,而不是(纯粹)理性,也不是弗洛伊德等人所讲的非理性,而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东西。
b.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张
事实与价值区分的决策模型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在真正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是不存在像经济学模型所提出的那此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的。
决策者要寻求的不是经济学模型主张的所谓最佳方案,而只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限度规定的标准。
在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中,决策者并不是追求最大化的原则,而是满意原则。现实的标准代替了综合理性的模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建立在西蒙“行政人”的人性假设判定的基础之上。
(2)渐进决策模型
林德布洛姆强烈地批评理性概念及理性主义模式,并提出他的“渐进主义”概念及模式。 ①渐进决策模型的主张
a. 林德布洛姆致力于发展接近于实际情形中的决策行为的决策理论,形成了政策过程中的渐进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把公共政策看作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利的决策者的讨价还价和妥协起着主导的作用,最终达到的决策在实践中便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b. 在渐进决策模型的视角中,公共事务的复杂性使决策者不可能面对‘成不变的问题,而是先要找出问题并说明问题。
c. 决策为何无法大幅度地改变现状,主要的原因有:讨价还价的活动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 墨守成规是官僚行为的特性; 在多数的政策领域中,政策选择的一致性是难以达成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