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在梳理詹姆逊文化阐释诗学的基础上,根据其自称为"钻出来"又"钻进去"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和文本两个层面探讨了其作为文学文化学和文本阐释学的诗学理论。揭示出内在于其诗学的文化研究和解释学的方法。进而清理出一条通往其诗学理论的"林中之路",即以历史为阐释基石,以文本为阐释核心,以"三个同心圆"为阐释体系的诗学理论。旨在为我们解释纷繁复杂的现代、后现代文学、文化现象提供方法论的启示。同时,也为我们建构自己的诗学体系提供理论参照。 第一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缘起"。从"文化"和"阐释"两条线索,回溯了詹姆逊建构文化阐释诗学的历史环境和学理背景。在世界范围的文化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路向、美国文学的现实中,詹姆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文化学;在现代解释学的文本理论、中世纪基督教经典阐释体系、现实对解释的需要中,詹姆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本阐释学。这样,詹姆逊就用文化研究和解释学的方法,为历史与文本建立了联系。 第二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路径"。在历史和文本的联系中,梳理了詹姆逊文化阐释诗学的路径。首先,詹姆逊将历史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终极视域,认为一切文学文化文本,只有放置在总体性的历史之中,才能得到更好地说明。但这一历史本身又不是明晰可见的,作为结构性的总体,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一方面,作为"缺场的原因"、不可见的"真实界",它只能以"文本"的形式被我们接近,因而对历史的探究只能通过文本来进行;但另一方面,历史又不是文本,它从根本上说是"非再现"、"非叙事"的,是种必然性的经验,由多种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所决定。 其次,詹姆逊将文本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核心,把以"不在"场方式"在场"的历史内化在了文本的形式-结构当中,将文本视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文本以象征的方式既遮蔽又反映了历史。对历史的遮蔽,透露出它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遏制策略",它将人们企图解决社会历史矛盾的欲望压抑到了无意识的深层;对历史的反映,透露出了它的乌托邦性质,作为一种对"集体统一体"的渴望,它是对人类历史必然性的一种预期。这样,文学文化文本就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乌托邦的。前者以显文本的形态在文本中存在,后者以"政治无意识"的形态而成为一种潜文本。文化阐释学的重要功能就是阐释这一"潜文本",以期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 最后,詹姆逊打通过了历史与文本,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阐释系统:三个同心圆。(1)狭义的政治历史视域。文本并不经历"解释"而被看作一种象征性行为,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想象性解决;(2)社会、阶级的视域。文本得到辩证改造,被解作一个集体或阶级的"意识形态素";(3)最宽泛意义上的历史视域。意识形态素在整个复杂的生产方式序列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并在"文化革命"中体现历史这一终极视域。 第三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方法论意义"。综上所述,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詹姆逊把历史作为一个结构性总体内置于文本的结构当中,实现了历史与文本的贯通。一方面,使文学艺术回归了社会历史的本源;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解释学的语境中,詹姆逊将文本视为一个主客体相统一的存在来阐释,在"前理解"和"解释的循环"的应用中体现了深切的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