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81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案】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集中力量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科教兴国战略具体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建设创新型国家。

4. 党的执政能力

【答案】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力一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5. 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

【答案】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毛泽东主席在1947年《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具体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二、简答题

6. 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答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更好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相互统一。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生态文明发生冲突,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使得二者在表面上存在对立,但实质上二者是相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①生态文明建设会对经济建设提出更高更好的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涵,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经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经济的良好发展会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为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没有经济建设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一句空话。

(2)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

①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条件。我们所面临的生态文明间题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会有相应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二者直接相关。良好的政治建设会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指导和保障。

②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政治建设的内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生态问题己经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的执政理念上要有所改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治制度来把这个问题落到实处,为其提供制度保证。

(3)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是说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

②文化建设也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倡导势必会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它会为其他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意念支持。这正是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只有我们先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才会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实现生态文明的更好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

①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不再单纯是“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希望有一个健康自然的和谐氛围。这正是我们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也是最低限。

②社会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只有号召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是一句空话。而人们参与的前提就是无后顾之忧,而这正是社会建设所保障的。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彼此之间关系,坚持“五位一体”,建设一个更为美丽的中国。

7.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及提出的背景或原因。

【答案】(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旱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