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816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消费支出波动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要平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相同的比率增长。但从短期或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波动,消费支出的波动幅度比国内生产总值要小。
这是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中包含折旧、税收、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而直接决定消费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则不包含这些; 个人可支配收入包含诸如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政府转移支付,而国内生产总值中不包含这些。
由于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存在,因而当经济衰退时(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少时),税收减少,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增加,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量小于经济衰退程度(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量); 反之,当经济高涨时(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税收增加,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减少,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小于经济高涨程度(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量)。税收和转移支付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而消费支出依赖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显然,消费支出波动幅度要比国内生产总值小,即消费支出波动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要平稳一些。
2.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答案】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现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水平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当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可以用图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过程。
图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
图中,假定某一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u*,通货膨胀率为π1的A 点。若这时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以使失业率降低到u 1。由于扩张性政策的实施,总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为π2。由于在A 点处,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π1,,而现在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π2,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使实际下资下降,从而增加生产,增加就业,失业率减少为u 1。于是就会发生图中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则从π1上升到π2。
但这种情况只能是短期的。经过一段时间,工人们会发现价格水平的上升和实际工资的下降,这时他们便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与此同时,工人们会相应地调整其预期,即从原来的π1调整到现在的π2。伴随着这种调整,实际工资回到了原有的水平。相应地,企业生产和就业也都回到了原
有的水平。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u*,但此时经济己处于具有较高通货膨胀率预期(即π2)的B 点。
将以上过程重复下去,可以想象,在短期,由于工人不能及时改变预期,存在着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表现在图形上,便有诸如PC 1,PC 2…的各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随着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升。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LPC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3.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十计划的投资?
【答案】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
所示的情况,失业率由。u*下降为u 1,而通货膨胀率
这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4. 为什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变动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为什么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工具是最常用的工具?
【答案】(1)影响货币供给的,一个是货币乘数:另一个是基础货币。从货币乘数看,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来降低或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在基础货币量不变时影响派生存款量; 从基础货币看,一方面中央银行可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影响准备金; 另一方面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时,市场上基础货币量就会增加; 卖出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量就会减少。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①能按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用变动贷款条件或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②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③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率调整的精确性; ④不像法定准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率及贴现率不是可以轻易变动的),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这些优点决定了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最常用的工具。
5. 请结合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公式和图形分析“计划生育”的经济意义。(提示:可以从经济稳态
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日增长率之间关系,人均资本存量与技术进步率之间关系等等角度展开分析)
【答案】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速度n 是给定的。下面分析,假定人口增长速度发生变化后,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与劳动收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图 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与长期增长
假定在初始状态,人均资本与人均产出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如图中的A 点所示。假设经济活动主体实施计划生育,一次性地把人口增长率从n 永久地降到n' 。从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从n 下降到n' ,意味着对任何人均资本存量,尽管投资没有变化,但人口对资本存量的“稀释”作用下降了。因此(n+δ)k 向下旋转到(n'+δ)k ,这时人均资本k 会不断增加,直到经济体最终达到新的稳定,即图中的A' 点所对应的k'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