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637管理学[专业硕士]之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领导的含义。

【答案】领导(leadership )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把领导概括为下列四层含义:

(1)领导是一种社会行为

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领导活动都不会由单个人构成。只有领导者而没有被领导者就构不成领导。

(2)领导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领导的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领导的过程是指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创造有利于领导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就其最终的结果来说,领导工作必须讲求有效性。

(3)领导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领导的过程是指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创造有利于领导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就其最终的结果来说,领导工作必须讲求有效性。

(4)领导是一种有序的行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激励、监督等一系列功能。领导过程的这些环节前后相连,紧密相扣,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败,使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

2. 试从管理职能的角度说明管理者的工作如何随着其管理层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答案】管理层次是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管理职能一般可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一个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应具体地根据组织规模的大小、活动地点以及管理宽度而定。一般说来,大部分组织的管理层次往往以分为三层,即上层、中层、基层。具体内容如下:

(1)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结合到管理的职能,上层管理者的工作就是以战略的眼光做计划,全局的思想组织和领导,做好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与控制。包括人力、财务,生产等各个方面。

(2)中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分目标的制定、选择计划的实施方案、步骤和程序,按部门分配资源,协调下级的活动,以及评价组织活动成果和制订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等。中层领导者一般是去理解公司己有的战略计划,领导其职能部门实施计划,同时做好上级与下级两个方面的协调

工作。

(3)基层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规定的划和程序,协调基层员工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计划和任务。基层管理者把公司战略具体分为多个战术层的计划,领导和协调本部门的员工,做好生产

控制,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对于高层与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更为具体,更为细化。

3. 分析竞争胜利对组织的影响。

【答案】竞争胜利对组织的影响包括:

(1)组织内部更加团结,成员对团体更加忠诚,这有利于加强和保持团体的凝聚力;

(2)组织内部气氛更为轻松,紧张的情绪有所消除,同时也容易失去继续奋斗的意志,容易滋生骄傲和得意忘形的情绪;

(3)强化组织内部的协作,组织更为关心成员的心理需求,但对于完成工作及任务的关心则有减少的趋势;

(4)组织成员容易感到满足和舒畅,认为竞争胜利证实了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弱点。

4. 叙述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答案】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系统调查。在这一步骤,组织确定是否存在一个能被信息系统处理的问题或机会。另外,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是否能在组织内建立一个新信息系统。一旦确定了一个信息系统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组织就可制定一个开发计划,争取获得管理当局的批准。

(2)第一步是系统分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首先,要考察和分析目前使用的系统,评估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仔细评估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然后确定一系列功能要求。

(3)第三步是系统设计。这一步是考查系统的技术能力的第一步。设计人员确定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人员和数据来源,并对将要生产出来的、用来满足前一步中所确定的功能要求的信息产品进行描述。

(4)第四步是系统实施步骤。这一步骤的结果是产生一个运行系统,要添置或开发硬件和软件,以组成新信息系统。在系统组成之后,就要进行全方位的调试,以保证系统能满足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调试完毕后,系统就可以使用了,组织也就可以进行旧信息系统向新信息系统的转换了。

(5)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步是系统维护,以使它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保证它不会遇到本来可以预防的问题。

以上五个步骤形成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这些步骤是高度相关和相互依赖的。

5. 简述影响沟通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

【答案】影响沟通方法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信息发送者。信息发送者即需要沟通的主动者要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想法(希望他人了

,这一过程就叫做解的)转换为信息发送者自己与接受者双方都能理解的共同“语言”或“信号”

编码,没有这样的编码,人际沟通是无法进行的。一个组织中,如果组织的成员没有共同语言,也就使组织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失去了良好的基础,除非通过翻译进行,不过翻译会导致原来信息的失真。

(2)信息传递渠道。编码后的信息必须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才能传递给接受者,没有信息传递渠道信息就不可能传递出去,沟通也就成了空话。信息传递渠道有许多,如书面的备忘录、计算机、电话、电报、电视、互联网等。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传递渠道,既要看沟通的场合、互相同意和方便、沟通双方所处环境拥有的条件等,也与选择渠道、合用渠道的成本有关。各种信息沟通渠道都有利弊,信息的传递效率也不尽相同。因此,选择适当的渠道对实施有效的信息沟通是极为重要的。

,然后按照相应(3)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先接受到传递而来的“共同语言”或“信号”

的办法将此还原为自己的语言即“译码”。当信息接受者需要将他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原先的信息发送者时,此时自己变为了信息的发送者。在接受和译码的过程中,由于接受者的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均会导致在接受信息时发生偏差或疏漏,也会导致在译码过程中出现差错,这样就会使信息接受者发生一定的误解,这样就不利于有效的沟通。实际上即便上述情况不发生,也会因为信息接受者的价值观与理解力导致理解信息发送者真正想法的误差。

(4)噪声与反馈。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还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噪声是指妨碍信息沟通的任何因素。无论是在发送者方面,还是在接收者方面,噪声都会影响沟通效果。反馈是检验信息沟通效果的再沟通。反馈对于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检查沟通效果,并迅速将检查结果

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从而有利于信息发送者迅速修正自己的信息发送,以便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5)影响沟通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本身的因素左右着信息沟通的过程。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环境因素就影响着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如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会使沟通难以进行。沟通双方地理上的距离、时间分配等也会影响沟通渠道、沟通方式的选择。组织内的文化氛围、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安排等均会影响组织成员的沟通。

6. 控制过程包括哪些阶段的工作? 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

【答案】(1)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二个基本环节的工作:

①确立标准:a. 确定控制对象; b. 选择控制的重点; c. 制定标准的方法。

②衡量成效:a. 通过衡量成绩; 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b. 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③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③纠正偏差:a. 找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 b. 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c. 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2)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

①适时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②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