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判断分析题

1.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关系表明治理通货膨胀最有力的措施是工资和物价管制。

【答案】F

【解析】凯恩斯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典型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揭示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关系,所以如果按照该曲线治理通货膨胀,则最有力的措施应该是提高失业率。

2. 根据索罗(Solow )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储蓄率的提高可能导致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永久性上升。( )

【答案】F

【解析】储蓄率的增加会在短时间内提高增长率,但不影响长期的增长率,不过会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3. 根据托宾的投资g 值理论,其他因素不变,企业是否投资取决于企业股票价格的高低,股票价格上升则投资减少。( )

【答案】F

【解析】根据托宾投资g 值理论,g=企业市场价值/企业重置成本,因此企业衡量企业是否新投资取决于g 大于1还是小于1,若g )1,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这就是说当股票价格上升,9较高时,投资需求会更大。

4. 利用政策调节经济应该遵循规则还是应相机抉择,经济学家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并不一致。

【答案】T

【解析】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有两个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政策应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经济政策应该根据规则实施还是斟酌处置。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观点并不一直。

二、简答题

5. 简述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之间的异同。

【答案】(1)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相同之处

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低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2)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不同之处

①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同。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

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永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反之则越小。

②理论侧重点不同。生命周期假说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 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从而提出持久性收入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

6.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恒等于售出的总销售量,而现实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才是常态,这中间有什么矛盾吗? 简述其中的道理。

【答案】这中间没有矛盾。分析如下: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销出的总销售量,是实际发生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也就是事后发生。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事后的总产出和总供给必然相等。而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指事前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计划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对国民经济核算可以用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生产法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一国生产总量,支出法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四方面的总和,实际上反映的

,是经济体的总销售量。由于任何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都要销售出去(存货投资在广义的总销售量中)

用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必然相等。因此,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必然相等。

而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的是事前社会意愿的供给和需求。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企业意愿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恰好提供给居民,社会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当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相等时,即意愿总供给不等于意愿总需求,就会出现非意愿的投资或者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从而导致物价和国民产出的变化,社会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会计原则导致一年总产量和总销售量必然相等,但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这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7. 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通货膨胀如何自我维持。

【答案】(1)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是指通货膨胀率会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即价格水平上升不断持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如果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种对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通货膨胀开始后,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作用下,通货膨胀会自行持续下去。图说明了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图 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在图(a )中,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点E 。假定出现总需求冲击,总需求曲线从AD 0移到AD 1,这种移动使得价格从原来的P 0上升到P 1。价格上升会引起工资提高,较高的工资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表现在图(b )中,就是总供给曲线由AS 1移动到AS 2。同时,更高的工资率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货币收入,导致更多的消费,从而使总需求进一步扩大,在图(b )中,总需求曲线由AD 1移动到AD 2。新的总需求曲线AD 2与新的总供给曲线AS 2之间存在一个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又引发了另一轮的工资的上涨。这样,违货膨胀的压力在整个经济中具有不断循环下去的趋势。

(2)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后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的事前估计。政府所宣布的将要执行的各种经济政策会影响或决定人们预期。因此,当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并且承诺可信时,如政府宣布将控制物价水平或增加有效供给时,就可以有效抑制需求的扩大和抢购风潮的发生,物价就能够保持稳定,通货膨胀也就不能自我维持下去。

8. 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性失业,为什么?

【答案】摩擦性失业不是一种自愿性失业,因为造成这两种失业的原因是不同的。

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条件而自愿选择失业。当工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人才决定是否就业。

摩擦性失业并不具有自愿性。它是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下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完备性,厂商找到所需要的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相应引起劳动力在各行业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