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答案】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学习动机不仅可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②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主体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成效。反之,则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个体获得了一种非适应性的学习动机模式。
③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a. 教师要善十利用评分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获得主观上的成功感。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对它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b. 加强对学习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感。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习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险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2. 在编制学绩测验时,应如何命题? 怎样评分?
【答案】标准化学绩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
(1)命题
编制学绩测验的核心是命题,要编制良好的学绩测验,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命题的方法和技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试题的类型
试题的类型(题目的形式)在学绩测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编制学绩测验前,必须慎重选择适宜的题型。根据应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而主观题则要求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陈述出来。这类题型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等。教师在评分时,对学生的回答需要给出不同量的分值,而不仅仅是满分或零分。它包含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这两种形式。在主观题和客观题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各有短长,各有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题目形式,以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②命题的一般原则
命题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 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 文句要简明扼要; 答案应正确可靠; 测题应彼此独立。
③命题的准备和搜集
在命题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列出教学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双向细目表。并依据本次测验的性质、目的,确定题目的取材范围、形式与数量。测验计划编好后,就要搜集有关资料作为命题取材的依据。一个测验的好坏和测验材料的选择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留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搜集现成试题并分类储存,才有可能使试题的内容更有针对性,从而编制出可信和有效的学绩测验。
④命题难度梯级的建立
难度是命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考核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同类试题的难度列成一个梯级。教师在建立试题库时,不仅要把搜集或自编的试题分类储存,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将同类试题进行分类,可先将其分为难、中、易三部分,最后按照由易至难的顺序排列,形成一个同类试题的难度序列,以便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2)测验的评分
①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
客观评分是学绩测验的基本要求。固定应答型试题,客观评分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对于自由应答型试题,由于评分标准很难把握,各个评阅者的偏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位教师一次评阅多份试卷,受情绪、疲劳、试卷前后位置引起的对比效应以及对学生成见的影响,标准也可能不统一,因此其评分的客观性较差。为了使评分尽可能客观,一般可采取多人评阅求平均和每人负责评阅一题的办法。
②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
对于固定应答题型,只要提供正确答案即可。对于自由应答题型,则应详细规定答案要点,并对评分规则作详细的说明。评分时将每一个人的反应和评分说明书上所提供的样例相比较,然后按最接近的答案样例给分。同时,由于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因此评分标准不仅要规定一般的答案要点,而且应有可接受的变式。
③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
为了科学地给每个题目配给分数,应该对所要测量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确定其内容一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题目的难度,合理配给分数。
④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
分析评分即按各要点给分,这便于诊断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明确学生个体内部的差异以进行针对性教学。综合评分即从整体上考察,分别为不同等级确定出样本,它可以了解学生的一般状况,便于总体了解和把握。因此,在对学绩测验进行评分时,应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目的。
⑤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学绩测验所要测量的是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程度等,因此评分时注重的应是考生回答的内容而不应是作答的形式。除中文科之外,其他科目试卷的评阅,不应受错别字、书法、句法以及卷面整洁等因素的影响。
3.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关于其研究对象有哪几种主要看法? 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答案】(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其研究对象主要有心理教育学观点、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这三种看法。
①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及特殊性,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
②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的,因此,理应把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合并。这样,教育心理学的独立性难以体现出来,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该学科的发展。
③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提倡教育心理学应以学习或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由于他们对教育与学生学习的本性、对学生的能力与品德的实质等问题缺乏深入探讨,由于其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理论依据的薄弱性,因而他们所确定的内容体系仍缺乏内在联系。
(2)其历史渊源分别如下:
①从赫尔巴特开始到现在,心理教育学观点在西方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仍非常流行。
②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莫依曼等人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这种倾向性也影响着教育心理学,使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一度成为当时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内容。这在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其书名中即可体现出来,如《儿童教育心理学》(列维托夫,1958年)。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于1976年曾在《心理学问题》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在教育发展现阶段中的年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文章,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对社会历史文化掌握的结果。
③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美国的桑代克是该观点的最初倡导者。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向人们提供人性变化的知识,而人性的变化是通过学习实现的,所以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占中心地位。直到1968年,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问世,他不仅坚持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的心理学研究为中心,而且还强调要以学生的课堂学习研究为中心。奥苏伯尔关于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