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及历史意义。

【答案】战国初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其中的科学和技术教育表现出了鲜明的学派特色。

(1)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的自然科学教育思想达到很高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力一面:①墨家教科书《墨经》通过朴素的数学名词的定义与界说,表达出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②《墨经》对力学和机械学规律的探索己相当深入,它对力的定义与现代力学定义有相通之处。③光学是墨子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墨家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基本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墨子的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也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器械制造,首先是战争攻防器械,其次是生产器械。

(2)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墨家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墨子首创的科技教育,它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思想。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

①在自然科学教育思想方面主要有尸方面的意义:第一,许多自然科学概念虽不说都是首创,但都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一方面,通过定义的形式,使这些概念具有明确的规定性; 另一方面,这些概念已形成了一定的逻辑体系。第二,《墨子》所使用的主要自然科学概念,几乎都有相应的定义,这说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感性经验的范围,有了明显的理论性质。第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并未停留在单纯的现象记载上,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从中找出本质联系,概括地反映出某一方面规律的一般原理。

②在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方面,墨家学派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与其他学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墨子及其门徒除了讲理论,还注重动手操作的技艺传授。这种教育思想使得墨子所进行的科技教育,注重实用与实践,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用逻辑思维来辨析明理,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逻辑学。

③在科技教育思想中的道德培养因素方面,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表现在科技教育中对道德的培养上。从实行“兼爱”的思想出发,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

,即在社会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尽所能,在生产劳动中通过“交相利”应该培养为义的“兼士”

而达到“兼相爱”。

墨了的科技教育思想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其中不少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有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

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所有这一切都使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2. 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案】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在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4)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实验

,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

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

,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的一个无效评价。 者的差异)

(5)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是在教育实验中有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被试前测成绩过优或过劣,则在后测时成绩都有自然向群体平均值靠拢的趋向(集中趋向)。对这种由于统计回归效应而混淆再次测试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不加分析,易产生错误结论。

(6)被试选择

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因而造成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也就是说在研究处理前,选择的被试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

(7)被试的缺失

在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由于测试程序、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多种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对结果的解释。

3. 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它是儒【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中的《大学》

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通常被称为实现大学之道的“三纲领”。

(1)含义

,再推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

,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

持不变。

,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但是个人的完“明明德”

善从来就不是儒家的目标,他们要求凡事都须由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

,即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众的善,于是高一步的目标是“亲民”

,即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大学教育的终级目标是“止于至善”

,是一个要求由低至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

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表现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较强的逻辑性和易解性、可行性:人的

,“止于至善”需要“明明德”和“亲民”作铺垫,而唯有“止于至善”“亲民”和“明明德”才

能真正得以实现。三纲领虽是二步要求,但又是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整体要求,舍一不能完成其他。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2)意义

,,“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明德是立身

立己,亲民是爱人立人,止于至善是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两千年的封建教育基本上就是贯彻这一纲领,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一般国民的处世立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案】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1)对青年问题的分析

杨贤江认为青年期是人的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因此青年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杨贤江考察了当时青年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有:人生观的问题; 政治见解的问题; 求学方面的问题; 生活态度的问题:职业方面的问题; 社交方面的问题; 家庭方面的问题; 经济方面的问题; 婚姻方面的问题; 生理方面的问题; 常识方面的问题。有见于青年问题的重要和青年问题乏有教育者关心,杨贤江创造性地提出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的主张,并通过《学生杂志》的阵地,进行具体实践。

(2)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所谓“全人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