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1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一种情况可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得最多? ( )

A. 政府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开支增加250亿元

B 政府转移支付增加250亿元

C. 个人所得税减少250亿元

D. 企业储蓄减少250亿元

【答案】A

【解析】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比例税时,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

支付乘数为,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最大,因而增加相同的数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也最大。

2. 在需求约束均衡条件下( )。

A. 增加AD 和AS 均不会提高国民收入

B. 增加AD 和AS 均可以提高国民收入

C. 增加AD 不会提高国民收入,但增加AS 可以提高国民收入

D. 增加AD 可以提高国民收入,但增加AS 不会提高国民收入

【答案】D

【解析】需求约束是指造成总需求不足、收入偏低的原因在于需求方面,因此只有增加总需求才能变动收入。

3. 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L 形的

B. 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通常有“萧条区”、“中间区”和“产量极限区”三个区域

C. 古典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也类似于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D. 古典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始终位于潜在收入水平的垂线

【答案】C

【解析】古典经济学假定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具有灵活变动的性质,劳动力市场经常可以达到出清,故古典短 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始终等于潜在收入水平的垂线。

4. 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LM 曲线上的一点( )

A. 沿原LM 曲线向上方移动

B. 沿原LM 曲线向下方移动

C. 向右移动到另一条LM 曲线上

D. 向左移动到另一条LM 曲线上

【答案】D

【解析】LM 曲线为。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而价格总水平上升时将导致LM 曲线的左移。

5. “挤出效应”发生于( )。

A. 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 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 政府支出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 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答案】C

【解析】政府增加支出,扩大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引起物价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下降,从而使利率上升,排挤私人投资。

6. 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因为( )。

A. 货币的需求减少或货币的供给减少

B. 货币的需求增加或货币的供给减少

C. 货币的需求减少或货币的供给增加

D. 货币的需求增加或货币的供给增加

【答案】C

【解析】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意味着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均衡利率水平下降了,造成利率下降的原因自然是货币的供给增加了或者是货币的需求减少了。

7. 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通货紧缩压力太大,其扩张政策为( )。

A. 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

B. 迫使财政部购买更多的政府债券

C. 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

D.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A

【解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或者在公开市场上购买

政府债券释放货币。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有利于扩大货币供给,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8. 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 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 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 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答案】C

【解析】增加政府支出将直接刺激总需求,从而扩张国民收入; 减少税收意味着增加私人和企业的收入,刺激‘自们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也能扩张国民收入; 增加转移支付会增加居民消费,进而增加国民收入水平。所以这一者都是增加国民收入水平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9. 当经济体沿着给定的总需求曲线移动时,下列( )因素将保持不变。

A 实际收入

B. 名义货币供给

C. 物价总体水平

D. 实际货币余额

【答案】B

【解析】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影响总需求,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因此当经济体沿着给定的总需求曲线移动时,名义货币供给是不变的。

10.下列哪个理论主要解释了名义工资茹性? ( )

A. 效率工资理论

B. 隐形合

C. 长期工资合同理论同理论

D. 局内人一局外人理论

【答案】C

【解析】新凯恩斯主义主要用长期工资合同理论来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由于长期工资合同的

存在,限制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使得名义工资变动滞后或变动缓慢,因而使得名义工资粘性。

11.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一般不包括( )

A. 企业营业税的变化

B. 个人所得税的变化

C. 个人遗产税的变化

D. 农产品价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