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9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理论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回答“新闻是什么? ”、“新闻从哪里来? ”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2. 意见自由市场

【答案】“意见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其要义是指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物的充分信息。“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引申出来的,他认为谬误和真理必须得到同等传播。

3.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4. 集约化经营

【答案】集约化经营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对于传媒业而言,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全球传媒集团有两大类型:①单-的传媒集团,属于专业化集团,把报纸或广播电视做深做细,尽可能做到极致。②混合多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公关等,属于多种媒体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5. 新闻指导性

【答案】新闻指导性是指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新闻的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力法,用党的力-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

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改革开放大业。

6. 网络虚拟社区

【答案】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7. 舆论引导

【答案】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8. 二级电视

【答案】二级电视是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广电总台),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其余的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摩下,成为其子公司。二级电视的设计实施涉及到以下要求:①国家广电总局于1999年4月宣布县级台“不再完整自办电视频道”。02000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推进我国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市以下实行由省垂直管理的方向发展”。③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 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 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贯通”。

9. 全党办报

【答案】全党办报是指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号召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党报工作的方针和优良的办报传统。1944年由《解放日报》在社论中首次提出,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全党办报思想。“全党办报”的内容包括:①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组织要领导和指导党报的工作,要善于使用党报指导各地的工作; ②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党报,要阅读党报,要为党报写文章; ③党组织和党员负有推销党报,扩大党报发行量的责任; ④每个单位都要办墙报,增加报纸的数量。全党办报的思想,在党的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所实践和表述。

10.主流价值观

【答案】主流价值观,又称基本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彰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政策的导向、领导的身体力行、干部的选拔仟命、奖罚的分明都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卞流媒体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支柱在于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十分默契。大众传媒通过每日每时、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影响着受众的

价值观。在中国,主流媒体除具有共有的持续长久、覆盖面广的性能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二、论述题

11.结合近年来的电视选秀或相亲节目的实际情况,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 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赖特的“四功能说,,又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增加了提供娱乐一条。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组织向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大规模地传播信息的过程。受系统内部组织机构、运行规律以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任何大众传播媒介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纳入自己的传播范围,对客观世界作“全息”式地反映,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传播。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所“呈现”的环境并不等同于客观的“现实环境”,而是充满了主观色彩的“媒介环境”,或称之为“虚拟环境”、“拟态环境”、“信息环境”。在大众传播时代,人类与客观环境之间不再是直接的认知关系,而是插入了大众传播媒介这样一个“中介物”,单凭自然感知获取“第一手直接信息”来认知世界、协调环境已不可能,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所“呈现”的。媒介环境”。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化。

(1)大众文化能够促进文化的选择和创造,在传播途中构建“虚拟现实”按照著名社会学家李普曼的观点,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身外世界”的现实环境; 另一个是“脑海图景”中的虚拟环境。现实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 虚拟环境则是渗透了人的意识,被人所体验过的主观世界。当“身外世界”,即现实环境越来越广阔、复杂而又稍纵即逝时,人们己很难直接地去亲身体验它、理解它,现实环境己成为“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环境。人类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行动,必须将其重新建构成一个更为简单的模式,即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去了解现实。这样,人类行动所依据的不再是客观环境及其变化,而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再现”的“媒介环境”。

当今大热的电视选秀与相亲节目营造出的舆论氛围与现实社会的真实状况有着区别。例如,近两年火速走红的相亲节目中,某些嘉宾的“拜金主义”思想,节目组不加掩饰地对嘉宾“炫富,,心理的张扬,让向来含蓄的中国观众大为惊叹。比如,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一位家庭条件一般喜爱骑自行车且没有正规职业的男嘉宾问女嘉宾:“你愿意坐我的自行车逛街吗? ”女嘉宾毫不犹豫地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想坐在单车后座上笑。”这种拜金与炫富的择偶观也许是真实现实的一角,但是更多时候是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体放大后营造的一种“虚拟现实”,从而引发了受众对于现实的不同认知,甚至带有扭曲的意味。

(2)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协调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