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大学商学院0205国民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1944年7月,联合国的44个代表国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这一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有四点内容:
(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
(3)协助会员国调整国际收支,
(4)取消正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具体包括:
①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美国政府承担各成员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所持有的美元按此固定比价无限制地兑换黄金的义务。
②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市场汇率的波动只能在这一比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如果波动幅度超过这个范围,各国政府有义务干预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导致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完全崩溃。
2. 货币的支付手段
【答案】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
①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②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扩大了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3. 财政政策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更确切地讲,是通过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来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中的总支出进而影响经济活动总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4. 企业改革中的“拨改贷”
【答案】“拨改贷”是指原来实行的列入国家预算由国家直接无偿拨款的基本建设投资,除无偿还能力的项目外,改为由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现在的中国建设银行)贷款解决。实行“拨改贷”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预算无偿拨款,缺乏经济效益,为加强建设单位的经济责任制,提高投资收益,国家推行了“拨改贷”。
企业改革中的“拨改贷”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解决,企业利润全部上缴财政。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为了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率,将原来的财政直接拨款方式改为通过银行转贷给企业使用的方式。“拨改贷”与一般贷款的区别在于:
(1)“拨改贷”资金的所有者是国家,一般贷款的所有者是银行或者存款者。
(2)“拨改贷”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国家五年和年度基建计划,一般贷款项目没有此项要求。
(3)“拨改贷”资金在银行回收后上交中央或者地方财政,一般贷款由银行自行回收。
(4)中国建设银行是办理“拨改贷”资金的专门银行,在“拨改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处于“受托人”的身份; 而提供一般贷款的银行可以是依法成立的各种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提供一般贷款活动中的身份是“债权人”。
5. 生产成本
【答案】生产成本是指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资本所有者用资
本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时候,生产要素的耗费就体现为资本的耗费,它包括的是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6. 外向型经济
【答案】外向型经济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狄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日替代与出日替代相结合,并以出日替代为主; 其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
7. 过度竞争
【答案】过度竞争是指低集中度、持续性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和经济绩效较差的现象。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闭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过度竞争的存在对资源配置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
(3)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
8. 资本积聚
【答案】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并且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 但以这种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
二、简答题
9. 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答案】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基本关系如下:
(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