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3.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4. 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案】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问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5.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

【答案】目前,社会学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大致上有三种主要模式,即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1)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它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结构功能主义非常强调共同价值观与信仰对于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上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①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②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把物质占有看成是舒适与快乐的源泉,因而西方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③关于环境状况的研究需要广泛探讨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

④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时,社会系统会自动调整以建设性地回应环境威胁;

⑤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社会冲突论模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它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强制基础上的,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压制没有权力的人,并规定着社会上“适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进程。

社会冲突论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①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

②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③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

④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则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

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

(3)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在建构主义者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基本上是人们经由特定过程建构出来的,并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建构主义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这种文化现象总是通过特定的、具体的社会过程,经由社会不同群体的认知与协商而形成的;

③由于具有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人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一样,所以“环境问题”一词本身基本上是一个符号,是不同群体表达自身意见的一个共同符号;

④特定的环境状况最终被“确认”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小同群体之间意见竞争的暂时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源于一系列互动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并且涉及到权力的运用;

⑤我们与其关注口前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倒不如分析是谁在强调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进行解构很有必要;

⑥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并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进入决策议程,最终转变为政策实践。

7. 简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答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角色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

(1)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可以将社会角色区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比如人的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就属于先赋角色。先赋角色是个人后天社会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

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3)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将角色区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4)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一的心理状态,可以将角色区分为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