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伐木》)
【答案】于:介词,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答案】以为……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答案】懿:深。
遵:循,顺着……走。
4.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答案】翫:习惯而不留心,等于说放松警惕。
5. 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
【答案】險:难走的路。
6. 诛三父等而夷三族。(《史记·秦本纪》)
【答案】夷:诛杀,消灭。
7.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答案】(1)为:研究。之:到,往。
(2)翻译:有个研究农家学说,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去。
8.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二、名词解释
9. 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10.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11.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12.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13.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14.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三、分析题
1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和古今字现象,說明其本字或今字。
(1)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3)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己!
(4)“臣竊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孟嘗君小說。
【答案】(1)“逝”通“誓”,发誓。
(2)“离”通“罹”,触犯,遭受。
(3)“暴”是“曝”的古字。后写作“曝”,晒。
(4)“责”是“债”的古字,后写作“债”,债款。
16.请说明带下划线的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稣武傳》)
(2)項王曰:“赐之彘肩。”則舆之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3)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傅·僖公四年》)
(4)王曰:“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5)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7)曹操之眾遠来疲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资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答案】(1)以:时间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
(2)则:于是。连词,表顺承。
(3)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
(4)然: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
(5)然:然:然而,但是。转折连词。
(6)於:于,介词。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
(7)之: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17.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语法结构(指出前置的宾语,前置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豈不穀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
(2)姜氏何厭之有?
(3)居則曰:“不吾知也。”
(4)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5)其是之謂乎?
【答案】(1)①前置的宾语:不毅、先君之好。
②前置的种类: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宾语提前,并以“是”复指宾语,成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全句翻译:难道是为了我? 「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