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998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韩孟诗派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以及贾岛、卢全、马异、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搞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由于受韩愈占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2. 《七发》

【答案】《七发》是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新体赋——汉大赋正式形成。《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 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3. 辛派词人

【答案】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辛弃疾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的传统,把爱国激情与豪壮的英雄本色注入词中,以其丰富深刻的内容与豪放劲健的风格感染了同一代词人。他们的词作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叹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4. “桐城中兴”运动

【答案】“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 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

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一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二、简答题

5.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答案】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不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既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

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6. 简述明末传奇的汤、沈之争及其文学意义。

【答案】(1)汤、沈之争

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的问题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汤显祖以“至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文辞上偏于绮丽,称“文采派”; 而沈憬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色,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称为“本色派”或“格律派”。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文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汤沈两人并提而论,出现了说汤必言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基于汤氏文采为先、沈氏格律第一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生了争论。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2)汤沈之争的文学意义

①明确了戏曲创作的标准

汤沈之争使得当时及后来的文人剧作家们对文人化的戏曲的标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就是以才情的抒发、文辞的华美、音律的谐合作为戏曲创作的最高境界。

②“合之双美”主张的提出和践行

虽然汤沈之争在当时的曲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戏曲家们并没有站在某一方来批评、指责另一方,而是持调和的态度,即提出了“合之双美”的主张。如王骥德与沈璟交往甚深,两人相互推服。汤显祖与沈璟,一个追求个人志趣的张扬与文辞的典雅,一个追求格律的精致细密,两者都对当时及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经过文人剧作家与理论家们对两人的戏曲主张的总结,使得两者合成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戏曲的进一步雅化。如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一大批才情、曲律双美的文人之作。如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曲家的戏曲创作,既富才情,又合曲律。

总之,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7. 简述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答案】隋唐文坛起初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陈子昂登上文坛后,大力倡导革新,呈现出复古倾向,使得唐诗面貌焕然一新。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主要表现为:

(1)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之“得”

①述怀言志、壮伟豪侠的诗歌风格

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如《感遇》其三十五。他写下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