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814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社会研究
【答案】社会研究是指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是科学的一个部分,它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社会世界。社会研究的特征包括:①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②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 古典实验设计
【答案】经典实验设计又称古典实验设计,或双组前后测模式,是指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其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包括:①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②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 ③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 ④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 ⑤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3. 比较分析法
【答案】比较分析法是指研究者从先前己有的理论或从归纳中发展出相关的规律或关系模型的思想,然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规律上,用其他替换的解释与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考察那些不限于某一特定背景(如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群体等)的规律性。
根据具体的比较方式的不同,定性资料分析中的比较分析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一致性比较法; ②差异性比较法。
4. 表面效度
【答案】表面效度又称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是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由于表面效度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之上,因而这种效度缺乏标准的、可重复的程序保证。比如,用问卷去侧量人们的消费观念,那么,首先要弄清“消费观念”的定义,然后看问卷中的问题是否都与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我们可以采取请若干专家直接进行评价的方法来检查问卷测量的表面
效度。比如,请5~10位专家对问卷中用来测量“消费观念”的问题进行评价,如果专家一致认为这些问题明显是有关其他方面的,则这种测量就不具有表面效度; 如果专家认为这些问题的确涉及的都是有关消费观念方面的内容,而看不出它们是在测量与消费观念无关的其他内容时,则可以说这一测量具有表面效度。由于表面效度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之上,因而这种效度缺乏标准的、可重复的程序保证。
5. 流程图方法
【答案】流程图方法主要是指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定性资料所进行的描述。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很好地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思考与实践
6. 理论对研究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用实际研究中的例子说明理论的这些作用。
【答案】理论对研究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①理论的基础和背景的作用首先是从研究课题产生的角度来说的。具体的社会研究课题有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来源:现实和理论。许多经验研究都直接来源于理论并服务于理论。
②对于从具体的社会现实中所提出的研究课题,理论也通过提供特定的视野和概念框架来体现这种作用。理论告诉研究者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应该去探讨什么。
③比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中的一种具体现象。当我们从社会现实中提出这一研究课题后,理论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不同的探讨角度和分析视野。无论是“社会资本”理论、“地位获得”理论,还是“社会分层”理论、“社会网络”理论,都会使我们对具体现象的探讨更为深入。这些不同理论视野所具有的概念框架将把我们探讨下岗职工再就业现象的研究进程引向新的境地。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①在进行一项经验研究时,理论可以告诉研究者现实中哪些事实是与研究有关的,理论可以指导研究者去收集特定的事实,对于解释性研究就更是如此。源于不同理论的不同视野关注到现象或问题的不同方面,产生出不同的相关事实,使得人们对问题或现象的认识更加全面。
②比如,对于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研究,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视野:一种是“制度的”视野; 另一种是“互动的”视野。前者的理论兴趣在于发现社会中导致各种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社会机制”。根据这种理论视野,研究者往往会去考察犯罪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考察社会的婚姻制度,考察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处置青少年犯罪的司法制度等等。而后者则更加注重青少年犯罪的“互动情景”。根据这种视野,研究者会集中考察犯罪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范围、交往对象、交往过程,特别是青少年与其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及其相互影响等等。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①在资料的分析过程中,理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举例来说,假设一位社会研究者通过调查得到这样的结果: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结婚的比例
明显超过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结婚的比例,前者的比例为20%,后者的比例为4%。如果缺乏理论,研究者往往只能描述这种现象的存在及其特征。一旦涉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或者“二者的情况为什么会如此”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理论来解释。因为“比例为20%和4%”这样的数字,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数字和资料不会自我解释。我们必须依据某种理论,比如交换理论,来对上述数字所表达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说明:由于该社会中,男性的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黑人男性用较高的社会地位去“换取”白人女性较高的人种地位,而黑人女性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总的来看,理论通过对研究提供有显著意义的指导,通过将基本过程相似的分散结果进行合适的联系,以及通过对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各种联系提供一种解释,大大地增加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7. 简述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的差异。
【答案】在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指的是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按照观察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或所采取的角色,可以将观察区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1)概念对比:①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最理想的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隐蔽起来观察,使被观察者一点也意识不到正在被观察。非参与观察常被用来研究儿童的行为,或用于研究公共场合及公众闲暇活动中人们的行为。
②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2)①实验室观察是典型的非参与观察,在实地研究中也有一些是以非参与观察的形式进行的。非参与观察可以是结构式的也可以是非结构式的。
②参与观察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是实地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相对应)的一种主要方法。参与观察法的研究者通常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他们的概括和方法论,他们依靠的是研究对象对其“文化”的阐释。研究者开始是带着问题到实地去,寻求资料和“理论性的解答”
(3)优点对比:
①参与观察的优点是,受研究者先入之见的影响较小,能够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最丰富的、最真实的资料。因为观察者深入实地、完全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生活中,所以能够直接地、真切地观察到被观察者的言行举止,体察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更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意义。
②非参与观察克服了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参与对被观察者的干扰作用,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
(4)缺点对比:
①参与观察的缺点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技巧,在参与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的主观作用和影响很大,很难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再加上参与观察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