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阐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其教学阶段理论的关系。
【答案】①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包含信息流和控制结构这两个组成部分。信息流是指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到另一个假设结构中去的过程。除信息流之外还包含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组成的控制结构。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馈才会具有强化作用。执行控制即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
②加涅的教学阶段理论
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③加涅的信息加下学习理论与教学阶段理论的关系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教学程序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在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确定之后,它们必须按照教学工作目标的适当顺序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是由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处的地位是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主要是传授经验。学生所处的地位是经验欲得者和接受者,其职能主要是接受经验。根据对教育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的根本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和建构本性,而由此还派生出了一些特点。
①根本特点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学生学习的接受一构建本性是由教育系统的本性决定的,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定接受一构建本性,必将导致否定教育,也将阻碍教育的发展。
②派生特点
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不是亲身去发现经
验; 学生学习的定向性,学生的学习是在经验传递条件下进行的,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当前的学习与过去的学习有关,同时也将影响着以后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意义性,这表现在学习方式的意义性和学习内容的意义性两方面。学生要真正地接受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必须以有意义方式来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言语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传递经验的主要媒体是言语信号,这使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也能够超越狭隘的具体事物的限制,去掌握抽象、概括的经验。
3. 评述西方主要道德发展理论中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观点。
,【答案】西方道德发展理论主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其中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观点分别
如下:
(1)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
①基本内容
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但到5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儿童认为规则代表着权威和神圣,是不可怀疑的、固定不变的。并且通常依据老师、父母和某个令人敬重的长辈的话来作行动标准; “自律道德”阶段:大约在9~12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不是圆定不变的,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判断他人行为时开始考虑到动机与情感的问题,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公正、平等的公理。
②评价
这种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反映了儿童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内化过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权威、偶像作为中介媒体,进而逐步摆脱这种权威,形成道德自我,即完成由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变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立主体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①基本内容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依据儿童是应该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 “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己开始内化; 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②评价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行为结果的反馈起着关键性作用; 而在内化中期,社会期望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在规范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作出及时反应,并强化家长、老师对儿童的道德期望。
4. 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案】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的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是指仿效教师示范的操作活动结构,在头脑中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初步的动觉映像。模仿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
(3)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 什么是教材直观? 教材直观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何优缺点?
【答案】(1)教材直观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2)教材直观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教材直观方式。根据直观的对象,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这三种直观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直观方式或直观方式的组合。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不各种实验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a. 优点
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比较一致,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实践活动中也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b. 缺点
在实际事物中,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经常混杂在一起,而且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往往比较突
,具出、强烈,而本质要素则比较隐蔽、弱小。因此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
②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