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菲茨和波斯纳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其各自含义与具体特点如下:
(1)认知阶段及其特点
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得如何。在该阶段: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参考图示进行观察,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组成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象。
(2)联系阶段及其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力己从认知转向动作,逐渐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他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之际,往往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3)自动化阶段及其特点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己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的像话协调以达到自动化。
2. 什么是操作技能?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操作技能的学习既要求个体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与分析,也要求实际做出协调的肢体运动反应。操作技能既不同于操作知识,也不同于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
①动作的客观性:操作动作的对象是客观的,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如操纵各种运动器械、协调控制身体的活动等; 操作的过程是客观的,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逐一展示的,肢体的运动是外显的。
②动作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符合规范要求,符合动作原理。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幅度还是结构等方面都符合标准。精确性是操作技能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动作的协调性:操作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成分构成,各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
运作。各个动作成分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顺序依次或同时完成,动作间衔接与配合顺畅而协调; 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整体; 各种运动感觉和视觉协同配合,以有效地控制和操纵整个操作过程。
④动作的适应性:操作活动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显不其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当个体面临多种变化的条件时,动作间的结合及其执行方式一方面能依然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稳定,另一方面又能视各种不同的条件而作适当的调整,以最有效地完成动作,实现动作的最佳功能。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对实际教学有何指导作用?
【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强调学习者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分别如下:
①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是毫无权威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人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②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听教师讲课,而是自己主动的去选择和加工所学到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自觉性很重要。
③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教学还需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4. 自我实现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有何启发作用?
【答案】①自我实现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
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如家境清贫使得温饱得小到满足; 父母离异使得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小到满足; 教师过于严厉和苛刻,动辄训斥和批评学生,使得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在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先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
②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都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二种: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与惩罚便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 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先行因素就是指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利用强化和期待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自我强化可以加强学习者的自我监督,从而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同时,学习者对效能和结果的期待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给子学生一定的结果反馈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生的情感的培养。
5. 加涅把学习分为那几个阶段?
【答案】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它是借助于学生内部产生的心理期望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期望就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它可以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在有些场合下,学生最初并没有受达到某种目的的诱因所推动,这时就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
(2)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知觉。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手势动作等; 同时,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本身必须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作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