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610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休漠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经验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是指人与外界通过感觉隔离开来,人们是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即世界是不可知的。
2.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
A. 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C. 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答案】D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之一。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因而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的观点。
3.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答案】D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对事物歪曲、错误的反映。A 项,因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因此,不存在绝对真理。B 项,真理和谬误都是有条件的。C 项,无论是真理还是谬误,其本质都是主观的。
4. “假象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这是一种(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不可知论观点
【答案】C
【解析】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的,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
5.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D
【解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6.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指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一定并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7. 只承认质的飞跃,否认量的渐进,在政治上必然导致( )。
A. 经验主义
B. 教条主义
C. 冒险主义
D. 保守主义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渐进性过程的中断并不是发展的停止,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新事物。在政治上,若否认量的渐进,就是否认新事物的出现,而冒险主义正是指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否认新事物,盲目行动。
8.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 生产工具的水平
C. 劳动对象的质量
D. 运输设备的状况
【答案】B
【解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者即劳动力占主体地位,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组织资料和组织手段,起主要作用,而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起主要作用,因此,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水平。
9. 把意识看成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观点是
A.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庸俗进化论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抹煞意识与物质的区别,将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①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即唯物主义派别中不包含庸俗唯物主义; ②“庸俗”二字,庸俗唯物主义就庸俗在将意识和物质看成是一回事,即“把意识看成是人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
10.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生产劳动
D. 社会意识
【答案】C
【解析】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和自然的纽带,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