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

【答案】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传播学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包括: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 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 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2.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十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3.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和补充的信息传播模式。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_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4. 古登堡

【答案】古登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着人类进入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5. 刺激一反应理论

【答案】刺激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刺激一反

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6.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一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二、简答题

7.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

【答案】(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定性研究的结果回答“为什么”“如何”“可能的答案有哪些”这样的研究间题。定性研究的特点包括: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 信息更真实、生动、详尽,尤其是人们主观性的信息; 可以发现和界定未知或模糊的问题和现象。(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定量研究能回答“多少”“比例”“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等形式的问题。定量研究一定要在获得了确切的规律性的东西后,在理论指导下,通过编制量表、问卷和实验程序等,要么对某个人群进行测查,从样本向总体推论,要么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干预,把经过实验证实的有效干预措施向更大的范围推论。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

8.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 )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1)二个命题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

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诺依曼认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a. 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b. 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 c. 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2)理论要点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9. 作为制度设计的“公共服务媒体”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进入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新时期,新闻媒介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所担负着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媒体天生具有公共关系和担当社会公共服务角色的职能。长期以来媒体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只是将媒体作为传播己往事实的新闻素材,履行单向传播的定位,而要想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媒体”还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1)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公民的表达权,鼓励公民积极广泛地利用公共媒介表达自己的要求和声音。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需要网络技术、数字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2)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以及媒体的自由监督、表达的功能。

(3)重视媒介赋权,要让公民认识到媒介的公共服务功能,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

(1)保持传媒的公共性、社会性,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5)媒体应重视民间的声音,注重民生性、广泛性。真正成为人民表达意愿、讨论社会事务的公共论坛、伸张权利的公器。

10.“魔弹”观与“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何异同?

【答案】(1)“魔弹”观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相同

“魔弹”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强大的威力,对受众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2)“魔弹”观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不同点

①“沉默的螺旋”理论仅仅指出了“舆论一律”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即媒介要产生强大效果是有条件的,而“魔弹”论则把媒介产生强大效果绝对化,无条件化,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沉默的螺旋”理论细致地分析了各种条件,如言论的垄断化、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等,由于它建立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因此,更趋于精细与深入。而“魔弹”论以思辨性的评论和探讨为主,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