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安全依恋对负性社会同步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负性社会同步;安全依恋;趋近-回避动机;威胁认知

  摘要


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为了进行一次成功的社交活动而将自己与他人或群体进行匹配,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情绪、行为,这种匹配的过程被称为社会同步。研究证实,社会同步的过程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同步的产生与进化有关,研究也发现在社会同步之后个体会对互动对象或互动群体产生积极评价、增进群体凝聚力,促进合作等一系列积极效应,因此社会同步被看作对人类有益的现象。当个体与另一个体或群体发生同步时,大部分情况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同步的相关理论从感知-行为间的联系对同步现象做出了解释,认为社会同步是大脑内部表征的激活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倾向;有意识同步理论则认为,个体为了与他人或群体间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产生社会同步。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与积极的个人和群体保持同步状态,然而,在某些情境下,为了积极社交关系的建立,人们甚至会与消极的个体或群体保持一致,出现负性社会同步现象。在负性社会同步发生时,来自自我保护动机与关系促进动机间的矛盾冲突的不断协调,会对个体产生矛盾的影响。根据威胁调节理论的观点,个体面临威胁时会自动激活回避动机,在安全的情境下,趋近动机又开始占主导。

依恋理论指出,当个体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依恋系统会自动激活,特质性依恋风格和安全依恋的状态会对威胁状态下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让自己免于伤害。安全依恋的拓延-建构效应理论指出,安全依恋的状态启动会对个体的人际适应、情绪与行为反应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从个体对负性群体的社会同步角度,探讨负性社会同步的内部机制和产生条件,同时考察安全依恋对负性社会同步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杂乱句子任务启动负性社会群体,然后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考察负性社会同步的产生,调查了安全依恋启动对负性社会同步的影响极其内部机制问题。研究共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包括一个预实验和一个正式实验。预实验通过问卷调查挑选出不同效价的社会群体;正式实验,通过杂乱句子任务考察了三种效价群体启动后产生同步的差异;研究二,考察了安全依恋启动对负性社会同步的影响;研究三探讨了安全依恋启动后产生社会同步的内部机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了趋近动机在其中的作用,实验二探讨了威胁认知的作用。

研究一将从预实验中挑选出的积极、消极、中性群体进行启动,之后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同步效应的产生。实验随机选取98名大学生 ,将他们随机分配到积极群体教师启动组、中性群体环卫工人启动组和消极群体恐怖分子启动组,然后完成杂乱句子任务从而启动不同效价的社会群体,最后通过内隐联想测验中与律师这个中性群体的比较,得出个体是否对启动了的群体产生了社会同步。

研究二只考察个体对消极群体产生同步的现象,并探讨安全依恋启动对负性社会同步的影响。实验随机选取101名大学生,在完成了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之后 ,将他们随机分配到安全依恋启动组、中性控制组和积极情绪启动组中,本实验的启动范式均采用回忆书写任务,然后同样通过杂乱句子任务启动社会群体,最后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是否个体对群体产生了同步。

研究三深入探讨了安全依恋启动对负性社会同步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实验一实验随机选取66名在校大学生,将他们随机分配到安全依恋启动组和中性控制组中,通过回忆书写任务启动安全依恋,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激活目标社会群体,接着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趋近-回避动机在启动分组和同步效应值的中介作用,最后完成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个体是否产生了负性社会同步。

实验二随机选取56名在校大学生,同样将他们分配到安全依恋组和中性控制组中,所有实验程序均与实验一相同,除了词汇决策任务中考察威胁词在启动分组和同步效应值的中介作用。

结果:

个体对不同效价社会群体的同步效应不同,个体会对积极群体产生同步,在中性群体和消极群体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效应。

安全依恋启动后,个体会对消极群体进行社会同步,积极情绪启动组和中性控制组则没有发现同步效应,没有发现依恋风格的调节作用。

安全依恋启动后,个体对趋近目标词的反应速度快于回避目标词和中性词,中性控制组的被试对这三类词的反应速度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安全依恋启动会激活趋近动机,但是结果并没有发现趋近目标词反应时在启动分组和同步效应值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安全依恋启动后,个体对威胁词的反应速度慢于中性词,中性控制组的被试对这两类词的反应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同样,安全依恋启动可降低被试对威胁的认知水平,但是威胁认知也没有在启动分组和同步效应值之间其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