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712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4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青年》

【答案】《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主要宣传内容为:①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 《成报》

【答案】《成报》是香港的一份较重要的商业报纸,1939年5月1日创刊,由何文法、何文允、汪玉亭、李凡夫、陈平等人合股创办。该报初期每天一大张,以副刊取胜,出版半年后,在香港己经十分畅销。香港沦陷后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初创即很畅销。该报坚持以“在商言商”为经营宗旨,读者以文员、职员等白领阶层为主。1954年起,《成报》连续20多年成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该报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发行海外版。

3. 《劳动节纪念号》

【答案】《劳动节纪念号》是《新青年》杂志1920年出版的第7卷第6号,陈独秀是这一期的主编,他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当期的《新青年》编成了《劳动节纪念号》。这成为了《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这期专号发表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李大钊的((’’五一”MAYDAY 运动史》,以及大量全国各地工人劳动、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和材料,这些材料有相当部分是《新青年》记者和各地进步学生团体深入工人群众调查得来的,还有的就是工人自己写的稿子。这表明《新青年》同人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向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促使《新青年》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这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

4. 刘煌生被杀案

【答案】刘煌生被杀案是指,江苏省镇江《江声报》经理兼主笔刘煌生,因于1933年在报上揭露政府官吏公卖鸦片及吸毒的丑闻,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以“共党’夕、“蓄意煽起阶级斗争”的罪

第 1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