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答案】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1)春秋战国以前,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因此官吏的选拔,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己。
(2)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士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形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位居第一。这时实行的选士制度是“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3)由秦及汉,进入封建集权时代,统治阶级需要大批为‘已效命的人才,便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其基本办法有两种:一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官员经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二是征辟,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4)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5)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被举荐的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从而拉开了科举制的序幕。隋场帝时开“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此后的历朝统治者都采用这种方法取士。
2. 长江与黄河在中国文化发生、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它们从西向东,把中国的国土由南至比划分为三个自然带,构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充足的乳汁。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
①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也是华夏最早发祥的地带。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
②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它们流经的地方,形成许多东西向或东北一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气候温和,出入便利,成为人们理想的簇聚区。在这些条件之下,黄河流域的文化最早发育成熟起来,因而成了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2)长江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
①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背景下
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运交通便利,又诱发了发达的商贸文化、丝织工艺文化、园艺文化和园林文化。
3.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答案】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为:
(l )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舞台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北则居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腹地。在这样一个辽阔地域里生息的中华民族,有足够广阔的天地创造自己的文化,演绎自己的历史,它的文化创造无需借助他人的土地。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内敛性和保守性的环境因素。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复杂地貌和不同气候给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响,人们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
(3)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山多水多。高山耸立,千峰竞秀; 河湖纵横,百川归海,构成一种气度非凡而又深刻隽永的山水环境。中国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得,体现出中华民族依托山水的内在精神。
4. 简述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中国特色。
【答案】(1)茶文化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①中国人的饮茶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唐宋时代通行煮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调料,人们尝到了茶的清香。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②茶的利用上,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两种风气:一是品评泉水,而是品茗赋诗。二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茶特色。
③在茶的利用上,我国占代还产生了茶礼,作为男女结婚时一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AEI 作“下茶”; 女力接受聘礼,叫作“受茶”。古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此取其含义而以茶为聘礼。过去是“男不下茶,女不出门”。茶礼以外,还有茶话,就是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来演变为“茶话会”,成为一种饮茶的聚会形式。而旧时城市中广泛开设的茶馆,则成为市民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场所。今日的茶座不过是茶馆的现代化发展罢了。
(2)酒文化
酒的历史比茶早。
①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两者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用于神,饮酒用于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酒已是祭祀、会盟、庆祝胜利和接待来宾必不可少的用品,以共乐为目的联络感情。
②魏晋之际,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由于当时天下动乱,凶杀不断,整个上层社会充满没落感,因此在哲学上产生了玄学和清谈,在生活上出现了腐化和放纵,狂饮大醉就是腐化和放纵的结合。还有一些人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以醉态来忘却世态。
③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大特色,是它与文学结缘。酒既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的助力。古代文人诗必饮酒,酒必赋诗,诗酒一家,诗酒不分,以此产生了无数与酒有关的诗赋作品。这方面的代表一是陶渊明,二是李白。
5.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
(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
(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6. 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 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
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阴阳一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玉的本质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物质载体。玉最开始除了用作各种佩饰外,还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雏刻成“玉龙”、“玉凤”、“玉龟”等。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儒学出现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格象征。这种美玉载德的思想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形成“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长此以往,玉及玉器就成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2)王器运用的变化
①中国的玉器发端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己经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主要的礼器,如圭、璧、琼、磺、漩巩、玉衡等。这些玉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精细的制作工艺。
②到了夏、商、周三代,用玉制度愈加完备,适用范围愈加广泛,用玉制作的礼器普遍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