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20美术理论之美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美术接受是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答案】(1)美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美术活动的完成。如果没有美术接受与消费,美术创作与美术作品就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任务。

(2)美术的接受与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时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美术接受与消费必然以观念上的动机、目的构成美术活动的起点和开端。

(3)美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美术生产活动之中。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从预先构成作用出发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的概念,从美学接受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是现实的。

2. 简述对共鸣的理解。

【答案】(1)原为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艺术鉴赏中的共鸣,是艺术鉴赏阶段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的是鉴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与鉴赏客体(作品)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呼应、融汇相通,产生大致相仿的情感。这时,鉴赏者的主观世界由充分感受和领悟而与艺术作品的艺术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并以艺术作品为中介而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

(2)艺术鉴赏中的共鸣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一种是鉴赏主体在鉴赏文艺作品时,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艺术晶中所表现的人物命运深深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有时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这一般在鉴赏主体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处境、思想情感、人生遭遇十分相似的情况下才有。例如《红楼梦》第22回描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戏文时,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忘情地步,因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被幽禁在深闺内院,青春虚度的爱情苦闷,同林黛玉的地位、处境都十分相似,林黛玉由此产生“仿同”心理。

②艺术鉴赏中的另一种“共鸣”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对,在某些方面产生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这种共鸣多半是局部性的,其强烈的程度远不如前者,但范围极广,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例如,莎土比亚的四大悲剧,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共同喜爱。这类共鸣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从鉴赏的客体上看,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形象生动真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欣赏的主体上看,欣赏者的“期待视野”中往往蕴含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与情感体验,即鉴赏对象的某一方面因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同欣赏者在思想情感上能,够沟通呼应。比如赞美自然风光、祖国河山,歌颂忠贞爱情、诚挚友谊,表现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反映思乡、思亲,人之常情,作品往往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感染力。此外,一些表现人生哲理、揭示生活真谛,富于真理性、启示性的作品,也常能跨越时空界限,激起世世代代人们的思索回味。

有时,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品思想正好击中鉴赏者的兴奋中心,也能点燃起“共鸣”的火花。例如当一个民族面临外敌侵侮、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描写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作品载最能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引起广泛的共鸣。

3. 简述美术的“审美”具有哪些特点? (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答案】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它意识形态: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

(1)“审美”具有实践性与主体性的特点,关系到“审什么”和“由谁来审”。

(2)“审美”的第二个特点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美术创造是一种什么创造,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体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点。

(3)“审美”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性的核心性质,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4)“审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情感性,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4. 简述宋代风俗画的发展状况。

【答案】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在汉代就己出现,至两宋方呈现繁荣局面。

(1)宋代风俗画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绘画的商品化促进以民间画工为创作主体的风俗画繁荣出现。宋代经济发达、都市发展,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绘画己不仅是少数人的雅玩和收藏,开始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两宋时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绘画市场,民间画工人才辈出。

②宫廷画家参与风俗画创作,高超的技艺推动民间的创作,使人物画的主题、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比唐、五代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

(2)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①宋代风俗画以贴近生活的广泛题材,生动再现两宋的社会生活。宋代风俗画的题材相当广泛,包括货郎、婴戏、仕女、车马、街市、城郭、耕织、盘车以及村牧、村医、村学、粮运等,全方位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

②“写真”、“尚趣”是宋代风俗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画家们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审美好尚,满足了社会中相当数量的市井百姓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需求,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

③宋代风俗画综合展现出宋代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宋代风俗画不同于传统人物画背景多留空白的做法,而将人物置身于真实可感的环境之中,人物与环境之间协调一致。

(3)两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

①北宋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汁梁繁荣热闹的都市风貌和汁河两岸的景物风光,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

②南宋时期的风俗画进一步发展,供年节装饰的节令画进一步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篙的《货郎图》,这幅画描绘了农妇携带幼童兴致勃勃的围观货郎担的情景,形象自然生动,是宋代风俗画中的优秀之作。

5. 如何理解美术发展的他律性(社会制约性)?

【答案】美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美术的发展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的。

(1)经济与美术发展。

①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作用于美术首先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其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另外,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就会为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新的生产力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最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术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②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与美术发展。美术的发展必然地受到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

①神话不仅在原始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且影响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土壤;

②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制约和影响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牵动和制约美术的发展;

④哲学影响着美术的创造观念。

总之,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意识,艺术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和各种社会意识。美术既不是经济的直接反映,也决不是其他社会意识的简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