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艺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2)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写实

【答案】写实,又称“写实性”,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写实性表现为:①忠实于生活本来面貌,把描绘的目光集中在普通人身上。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现实主义文学要“忠实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因此,“它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如油画《打石工》、话剧《茶馆》、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等,都是根据现实生活塑造的,都以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了合乎生活本来面貌的真实性。②艺术家依照现实本身的逻辑真实地描绘现实,“即使这真实同他个人的喜爱不相符合”,占支配地位的是生活本身的逻辑而不是作者的喜好和愿望。代表作家作品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羊脂球》等。

2. 罗伯特·温图利Robert Venturi

【答案】罗伯特·温图利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家,他是奠定建筑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著有《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9年,针对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则多”的设计原则,罗伯特·温图利在论文中提出了“少则烦”的设计原则,从形式基础上对现代主义提出挑战,并阐明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宣言。在其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温图利一方面高度评价了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提高; 另一方面,他公开提出“现代主义已经死亡”。他认为真正左右美国建筑和设计的是商业力量和市场力量,是代表了对于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不满的整整一带设计师的心声的呐喊。

3. 神韵

【答案】神韵,又称“韵”,是指含蓄蕴藉、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神韵以抒写主体审美体验为主,追求生动自然、清奇冲淡、委曲含蓄、耐人寻味的境界,使人能从所写之物中冥观未写之物,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即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神韵”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

4. 纪实主义摄影

【答案】纪实主义摄影是摄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流派。该流派从照相机能真实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5. 听觉艺术

【答案】听觉艺术是以听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艺术,与“视觉艺术”相对。听觉艺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情感内容要通过音响、旋律等组合在时间流动中,直接为欣赏者的听觉所感知和把握,如音乐。音乐是听觉艺术,其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6. 艺术形象

【答案】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7. 主观精神说

【答案】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8. 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理论细加推敲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毛病,但是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

【答案】在对“艺术生产”问题的探讨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角度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1)艺术生产将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

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它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实践与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

涵盖了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但它又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2)艺术生产要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且不能完全遵循

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指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

(3)艺术生产遵循精神性与物质性、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创造性与工艺性、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统一。

10.比较艺术作品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答案】“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1)“典型”与“意境”的相同点

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二者同属于美学范畴。

②二者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③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与意境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2)“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①二者含义不同

a. “典型”的含义

“典型”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与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是高度完满的统一。

b. “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并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 “境”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②二者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点不同

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③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诸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不有一定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