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经济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指货币当局因国际收支不能平【答案】调节性交易也称“事后交易”(Ex-postTransaction )

衡而发生逆差时,为弥补逆差所进行的交易。它是为调节自主性交易失衡而进行的交易。这种交易是政府出面进行的交易活动,体现了一国政府的意志,具有集中性和被动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部分短期资本流动所表示的交易和平衡性项目都作为调节性交易。

2. 外部平衡(hxternal}; quilibrium )

【答案】外部平衡是相对内部平衡而言,主要指国际收支平衡。在开放经济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可分为外部平衡和内部平衡。外部平衡和内部平衡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冲突。二战后,一些西方经济学者如米德(J.F.Meade )、丁伯根(J.Tin-bergen )、斯旺(T.W.Swan 、约翰逊(J.G.Johnson )和蒙代尔(R.Mandell )等都曾研究过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认为这两种平衡是有联系的,必须放在一起研究。当外部平衡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必须采取以下对策:支出增减型政策

,即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支出; 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 switching policy )

,包括贬值和直接管制两方面,前者采用汇率变动政策使国内国外相(expenditur eshifting policy)

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对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的需求转换。而直接管制,即对某些经济部门

,目的也在于将对国外产品的给予优待或限制(如关税、出口津贴、许可证、限额、外汇管制等)

需求转换到国内产品上来。

3. M0, M1与M2

【答案】M0, M1与M2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所谓

,它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货币性”

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不同的国家,不仅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层次中的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我国的划分标准:(1)MO 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具有最强的购买力。(2)M1由MO 加上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以及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构成。这些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具有流动性的货币。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政策调控对象。在我国,M1也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重要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一,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操作依据。(3)M2是指M1加上准货币。M2层次的确立,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金融体系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的计量

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有独特的作用。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外国直接投资? 为什么具有大规模研究开发实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

【答案】(1)外国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国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者输出生产资本直接到另一个国家的厂矿企业进行投资,并由投资者直接进行该厂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投资形式。

(2)跨国公司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所导致的。诸如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市场具有很强的不完全性,这些不完全性是由某些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致,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这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这些特性导致了专利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价格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缺乏某些市场以供企业之间交换产品,或某些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最终结果都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为追求最低限度利润,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流动与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当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就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因此,决定企业内部化的因素就成为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不利影响。

具有大规模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自然希望通过将技术进行转移以规避由于市场不完全所造成的损失,如果不存在市场不完全,则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特许权交易的形式来完成,不需要通过直接投资将这种技术进行内部化。

5. 简述国际金融风险传递与扩散的机制。

【答案】(1)国际金融风险的形成和爆发往往是内外因素的合成,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环境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外部风险的输入,一国或一地区爆发金融风险,然后又通过相关途径再向国际金融市场和关联国家传输,存在一个“输出一输入”机制。研究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与扩散机制,透析金融风险的传导过程,对防范与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国际金融融风险传递与扩散途径有:汇率风险的传递、利率风险的传递、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传递和社会公众心理预期。

①汇率风险的传递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使用外汇时,因汇率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利益的机会或可能性。汇率风险的产生是由于浮动汇率的存在和对外计价结算使用外币,汇率风险有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交易风险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因汇率变化而引起实际损益的可能性,包括外汇买卖风险(金融性风险)和交易结算风险(商业性风险); 会计风险是指企业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中,在将功能货币(外币)转换记账货币(本币)时,因汇率变化而呈现出账面损益的可能性; 经济风险是指外汇汇率变动导致企业在未来

一定时期内预期收入减少的潜在性风险。汇率风险的传递往往是由于某些主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变化,引起相关国家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引发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就是由于口本政府实行的口元贬值和低汇率政策使美元汇率升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美元升值不可避免地使与美元挂钩的泰国株等货币被高估,导致国际投机者的冲击,危机先在泰国爆发,然后迅速传递到东盟各国,殃及大部分亚洲国家。

②利率风险的传递原理是由于某些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变化,引起相关国家货币利率剧烈波动,引发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例如,一些国家为了吸引更多外资采取偏离产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高利率政策,但在实际中当存款和贷款利率太高时,银行要支付存款人较高的利息,当贷款利息大大高于产业平均资金利润率时,借款企业难以承受资金成本,归还商业银行贷款利息中的一部分是来自新贷款的转移,导致高利率下的商业银行虚假收入。这种高利率泡沫是提高利率与相对低的企业效率之差在银行中形成,也是虚假利息收入在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积累。一旦这种虚假收入的泡沫链断裂,必然造成国内金融秩序的混乱,由于大量资金是依靠吸引外资,金融秩序混乱通过外资向国际金融市场传递。

③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传递是由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往往伴随货币不断贬值,使该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国内经济萎缩,外汇减少,外贸进口下降,导致其他国家对这些国家出口减少,从而影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引起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对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出国旅游的游客大大减少,使相关国家的服务贸易收入、特别是旅游收入减少,使旅游发展型国家不同程度陷入困境。

④社会公众心理预期是社会公众对金融危机预测所产生的恐慌心理,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所形成的冲击波,具有扩散性与破坏性。在金融市场高度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对金融危机非常恐惧,一有风吹草动金融市场就惊慌失措,股市一落千丈使资产极度缩水,如果政府缺乏有效金融监管和金融救助措施,金融危机在所难免。

6. “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月用资金来源越多”的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答案】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厂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允诺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银行券。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今天在世界各同流通的现钞都属于银行券范畴。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用以结清大额交易的主要货币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20世纪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

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基于银行信用的银行券是日常小额支付的手段; 转账结算中的存款货币则是大额支付的主要形式。完全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荡然无存。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