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46广告学实务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答案】从当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新闻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必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新闻业相对也比较落后,目前全世界尚有50个国家或地区没有日报,绝大多数是经济比较落后的第三世界。这说明,世界各地区的新闻事业总是如影随形地跟随着经济实力的兴衰而兴衰。生产力水平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原因是: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日益精细,人们对各方面的信息需要日益迫切,从而大大刺激了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2)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整个社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使受众群越来越大。
(3)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传媒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4)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为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提供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加速运用到新闻事业中来,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因此,当我们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时,必须从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出发。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去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那只能是一种空想。
2. 简述当前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答案】当前世界新闻媒介发展巨大,中国新闻媒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主要体现为:
(1)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①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0世纪末,中国大众传播法制化尚处在一个不够完善的过程之中,仅仅建立了一些有关大众传播的规则条款,但都不能涵盖立法的整个精神层面。
新闻立法将成为21世纪新闻传播的重要课题。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建立,对中国法制化从人治转向法治将是一种巨大的促进。
②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化将从重义务轻权利转向权利义务并重。媒介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舆论
监督权利; 大众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政策、信息的知晓权,隐私权,更正权,接近、使用媒体权等。
③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中国走向新闻法治,是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现实社会的积极走向。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化将要从重权力阶段转向重法律阶段,真正按照社会需求去立法、执法和守法。
(2)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①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
相对自由竞争阶段:从1978年到19%年的媒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媒介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形式单一、过多地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垄断竞争阶段:从1996年报团试点开始到21世纪,媒介竞争摈弃市场低级状态的粗放型特点,而代之以集中优势媒体,创造更高级的媒体形式—集团形式。
②从相对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
出现跨行业联合。行业联合开始。多功能报纸依附主报产生,形成了同行业的集中和兼并。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基础。③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
这种集中对媒介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业集团的出现有利于媒介从无序竞争逐步走向有序竞争。媒介以其雄厚的实力走向世界,并有效地和国外媒体展开竞争。
(3)媒体取向—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传者的角色转化:传播者的社会角色的强制化、权威化特点逐渐减弱,服务特点逐渐加强。新闻传播者开始从“发号施令”者向服务者转化。
②受者的角色转化:受众开始被认为是新闻信息理所当然的“消费者”,享有知晓新闻信息的权利。
③媒介风格的转化:传统的党报风格政治宣传味较浓; 而媒介把视角转向受众时,媒介品种多元化,出现了适应受众不同口味的新闻,尤其是晚报、都市报以及信息类报纸,不仅带给受众有关新闻信息、娱乐、消遣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反过来刺激了媒介多元化风格的形成。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①受众的分化:受众从大众化向小众化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媒体市场化程度加深,受众被细化为小型的群体。从而实现了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
②媒体的分化:媒体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过渡
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还表现在媒体的变化之中。即媒体依据受众分化的走势,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众的兴趣越来越影响媒体的运作。
单一的政党报向党报、大众化报纸并存的格局转化;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出现了高级严肃性媒体与生活大众化媒体的分化; 受众分化现象也决定了媒体从传统的巨型走向小型。
(5)媒体运作—从单一媒体走向媒体融合
进入新世纪,几乎所有媒体都向多媒体方向努力,纷纷建立网站。与媒体融合相适应,在新闻报道上,也逐步向融合新闻方向推进。各媒体利用网络,推出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
(6)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传统新闻学存在着开设课程老、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缺少定量、研究范围窄等弊病。传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己不足以应付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闻理论自身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面向21世纪,新闻学需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吸取大众传播学的养分,转化为自身的机能,才能担当为实践引路的艰巨任务。
因此,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把它作为学科框架内的重头戏,加以深入研究。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3. 简述现实受众、潜在受众和隐在受众的概念。
【答案】(1)现实受众现实受众是坚持接触和利用新闻传播媒介的人。现实受众使新闻传播有现实的作用对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保证。现实受众很少直接介入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和初期编码,但在新闻作品问世后,他参与对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同传播者的后续对话和沟通,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的多寡,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新闻传播媒介的普及程度。
(2)潜在受众
潜在受众是指具备健全的阅听能力,而尚未接触全部或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的人。对新闻传播媒介而言,可将接触某种新闻传播媒介而不接触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视为其他媒介的潜在受众。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潜在受众是该新闻传播媒介尚待开发的受众市场,媒介应该进行充分的、深入的调查,有针对性地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切实改进工作,努力使潜在受众不断地转化为现实受众。
(3)隐在受众
隐在受众是已被新闻传播者事先设计在媒介的制作,及新闻作品的构思之中的受众。隐在受众实际上由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共同制造出来。受众收受新闻信息时,可能产生的思维定势或行为定势,已经隐含于作品的内容之中,而这种内容是由新闻传播者依据主题需要而精心选择与制作的。在新闻传播实践中,隐在受众可以演化为现实受众,即令角色期待转化为角色行为。
4. 简要评述新闻把关人理论。
【答案】(1)把关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和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下的过程就是把关。
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0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 )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