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培养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2. 风积地貌
【答案】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从而造成沙丘形态的复杂多样。一定的风力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它所能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容量,其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强度,两者比值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
3. 生物圈
【答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综合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4. 锋
【答案】锋是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不同气团之间的温度和湿度有相当大的差别,且这种差别可以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称为锋面。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5. 剥蚀作用
【答案】剥蚀作用是各种地质营力,如风化、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在作用过程中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它使隆起的地表逐渐被夷平。剥蚀作用的速度,与该地气候、地形及地址有关,一般在炎热干旱的低地剥蚀作用最慢,而在寒冷潮湿有冰川的高地
剥蚀作用最快。剥蚀作用总的效果是使地表物质不断被移走,地面逐步下降,直至外力作用消失或造成平地为止;接着剥蚀作用而出现的为沉积作用,结果是令地面物质增加。
6. 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7. 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8. 演替
【答案】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
①原生演替是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又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②次生演替是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9.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10.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
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二、简答题
11.试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答案】成土过程即土壤形成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这些步骤:
(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硝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此腐殖质能够在十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2)泥炭化过程:泥炭化过程是指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的过程。主要发生于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
(3)豁化与钙化过程:豁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豁土矿物次生层状硅酸盐的生成和聚积过程。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4)灰化过程:灰化过程是指在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SiO 2残留,R 2O 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生在寒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
(5)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干湿季节的条件下,由于土壤矿物高度风化,硅酸盐发生水解,释出盐基物质,使风化液呈中性或碱性,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铝、铁(锰)等元素却在碱性风化液中发生沉积,滞留于原来的土层中的过程。
(6)盐化与碱化过程:盐化过程是指土体易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与聚积过程。碱化过程是指由于土壤中强碱弱酸盐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相对富集,导致土壤溶液中的Na+进入土壤胶体交换出一定量钙离子、镁离子和按离子等的过程。
(7)潜育化与储育化过程:潜育化是指在土体被水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发生的还原过程。储育化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到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8)熟化过程:土壤的熟化过程是指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 ),并不断改变原有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向发育。
(9)退化过程: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的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12.什么是地理坐标? 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
【答案】(1)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