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哲学专业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有机体
【答案】社会有机体是指一个用以说明社会是各种要素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运动着的整体的哲学范畴。其中包含着联系和发展的观念,是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四方面:
(1)社会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2)社会有机体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实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使用工具的活动。一个人把工具作为活动手段,就是把他人的能力作为自己活动的手段,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社会有机体。
(3)社会有直接形成于人的交往活动,人类社会关系将社会联结成一个整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个人之间的交往。个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借助一定的规范才能进行,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构成了交往的秩序和结构,从而形成了社会制度。这是一个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基础逐层整合而成的总体协调的体系。个人通过实践及其交往活动创造了社会,并使社会成为一种有机体;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个人的活动。
(4)社会有机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机制,能够通过其内部矛盾运动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自身意识到的,是以某种自觉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意识到自己交往活动的社会主体自觉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以约束、协调个体的行动,从而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运行。
2. 现实的东西就是现存的东西吗?
【答案】(1)现实性
现实性(或现实)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2)现实和现存的东西的区别
①现实的东西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合乎必然性的。一个事物,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必然性,迟早会变成现实。现实不仅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②现存的东西未必都是现实的,那种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就不是现实的。例如:由于历史的和当代的种种原因,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封建残余的因素。它们虽然是现存的,但早
已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依据,因此决不是现实的,而是应当消除的东西。
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小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是说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而要使生产力在事实上得到发展,还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否则生产力还是小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适合与阻碍的程度,依据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例如,一种社会制度没有被推翻,虽然反动统治阶级不可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是它能够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某些局部的调整,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从而推动生产力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总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
4. 简述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
【答案】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法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它的主要错误在于:
(1)它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这样,否定就成了偶然的甚至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2)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 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3)它把否定看成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5.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该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指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也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它们有时甚至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它们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只有借助于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指人民群众、主要是劳动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另一方面,指劳动阶级和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应归功十人民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完全一致的。
6. 阶级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
(1)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必要条件
大量史料确凿地说明,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并不存在阶级。那时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任何剩余产品可供私人占有,因此不可能发生阶级的分化。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才为阶级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这时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占有他人和集体的劳动成为可能。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有了分工和交换,就使财富的积累和大量占有他人劳动具备了现实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和其他财富的私人占有便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趋势,最终导致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的瓦解,而代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私有制经济制度。阶级的分化和对立,便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得以发生。
(2)历史上最初的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的形成
奴隶主和奴隶是最初的基本阶级。在氏族制度开始解体时,一方面随着社会职能的独立化,一些担任公职的人如酋长、军事首领、祭司等,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剩余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另一方面,氏族内部出现一部分富裕家庭,他们通过分下和交换使自己占有了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两部分人有可能吸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供自己剥削,这便是最初的奴隶主阶级。与此相应,以往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往往只能被杀掉甚至吃掉的俘虏,现在被留下来做劳动力,而氏族中一部分穷人则由于贫困和负债而不得不去为富人劳动,这便是最初的奴隶阶级。
由此可见,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这_者又都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既有相对剩余而又不足够丰富的阶段)的必然现象。阶级只是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7.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指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即确定性趋势和非确定性趋势的一对范畴。
①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呵护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
②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趋势。
③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a.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