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艺术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CCTV-3也称_____。
【答案】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解析】CCTV-3又称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于1986年8月1日正式开播。CCTV-3集娱乐性、参与性和欣赏性于一身,主要栏目有:①通过家庭竞赛形成突出综艺特点的《神州大舞台》; ②寓竞赛于娱乐、悬念迭出的《挑战主持人》; ③重点介绍国内外优秀表演艺术和绘画、雕塑、文学等内容的《国际艺苑》、《电视诗歌散文》、《舞蹈世界》、《中国音乐电视》、《艺术人生》等。
2. _____年飞天奖。
【答案】1983
【解析】1981年4月3日至1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对1980年1月1日至1981年3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的电视节目进行评选,有28部电视剧获奖。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委托《电视文艺》、《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周报》三家报刊联合主办第三届优秀电视剧评奖活动,并把这一活动正式定名为“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3. 所谓“海派三任”是指画家_____。
【答案】任熊:任薰:任颐。
【解析】“海派三任”是对任熊、任薰、任颐三位画家的统称。任熊,字谓长,一字湘浦,号小舍,清代晚期著名画家,以卖画为生,尤精人物画,其笔法凝重遒劲,形象夸张,自成一家,代表作有《范湖草堂图卷》。任薰(1935~1893),字阜长,任熊的弟弟,人物、花鸟兼擅,曾参与设计苏州著名园林——怡园,展现了其绘画以外的才能。任颐(18401~895)擅画人物、花卉、翎毛、山水,尤工肖像,被誉为“曾波臣后第一手”。“海上二任”的崛起,一改清代人物画的颓废,标志着清代人物画融古创新的成功。他们所倡导的市民化、世俗化、职业化倾向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内涵,为传统中国画增添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4. _____是王刚曾主持的节目。
【答案】《综艺大观》
【解析】《综艺大观》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综艺类节日,内容涵盖了各个艺术门类,定位于
各层次各年龄段观众。1990年3月14日《综艺大观》开播,曾名《文艺天地》。每两周一期,每期播出时间约50分钟。2004年10月8日,《综艺大观》因收视率不断下滑而停播。《综艺大观》历时14年,主持人先后有成方圆、王刚、倪萍、周涛、曹颖、沈冰和王玲玲等。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审美想象? 简述审美想象的特征。
【答案】(1)审美想象的含义
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
(2)审美想象的特征
①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
②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
③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6. 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的直接迅捷的把握,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的特点主要有:
(1)审美直觉是整体而非分解的。它不同于科学认知,不是将对象剖析分解为各种组成要素,而是将鉴赏对象始终作为一个感性有机整体来对待。
(2)审美直觉是直观而非逻辑的。它在主体与对象接触时直接发生作用,排除逻辑推理的过程。
(3)审美直觉是自然而非有意的。它是主体审美的自然状态,并不是刻意追求而出现的结果。
(4)审美直觉是精微而非概念的。接受者无论是对形式美的感受还是对意蕴的领悟,都极为精细微妙,无法以概念来加以确切表述。
7. 如何理解艺术中的“形象大于思想”?
【答案】(1)“形象大于思想”的内涵
“形象大于思想”,又称“主观思想大于客观思想”,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超过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
(2)“形象大于思想”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艺术家的主观动机
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就是由“面”到“点”,由“多”到“一”的过程,他要尽量做到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永恒于一瞬。但艺术家的思想往往又具有局限性,无法预知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②读者的审美再创造
欣赏主体受欣赏客体制约的同时,又可以主动积极地突破制约,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艺术欣赏要求欣赏者能够主动积极地体验和想象,做到由一到十、由点到面、由有尽之言到无穷之意。
歌德:“一般说,我们都不应该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这种“自由大胆”的欣赏、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就是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再创造、再评价。它表现在欣赏者不但能够“复现”、领悟和理解艺术形象(与艺术家“相似”或“相近”),而且能够对原有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变动、改造、深化和提高(与艺术家“有所不似”、“有所远”)。
③艺术形象本身的特点
艺术形象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它立体地、多向地、多层面地反映生活。虽然艺术家只是从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来创造形象,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这种立体性、多向性、多层面性往往比艺术家主观上对现实的把握丰富、深刻、活跃得多。
8. 为什么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
【答案】之所以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原因在于: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①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劳动创造了手,手反转过来又促进了劳动。直立行走为脑的改善提供了可能,那么,劳动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猿脑进化为人脑。
②劳动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交流经验,己经感觉到彼此有些什么非说不可,这就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在语言与劳动的推动下,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意识。这样,人与动物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在劳动过程结束以后,必然把劳动的结果与劳动开始时的观念加以比较,看看二者是否符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即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 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
(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直接产生了建筑、造型艺术、装演、舞蹈、音乐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