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618中国语言文学综合之现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白异读

【答案】文白易读是指在一些方言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不同的用途中有着不同的读法。它是指一个汉字由于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影响,在该方言中,读书和平时说话的发音不同。例如客家话里,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生”字单用表示“性娩”或表示“活着”的时候读作[senl],而在固定的词中却读作[sangl],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2. 义素分析

【答案】义素分析可以揭示出词语所代表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义素分析的步骤一般是: ①要明确分析的对象;

②根据所选定的词,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应的义素; ③义素确定之后,还需要采取种种方法进行表达义素分析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语义,可以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

3. 指示语

【答案】指示语是指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指示是语用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一些词语,例如,代词、称谓、时间处所词语等。这些词语的具体或确切的指称意义,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指示语主要有:

(1)人称指示; (2)时间指示; (3)空间指示; (4)其他的指示语还有话语指示和社会指示。

4. 补语

【答案】补语是句法成分之一,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根据语义类别可以将补语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等。

5. 非主谓句

【答案】非主谓句是指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形成。可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几类。例如“有情况! ”,“要下雨了”等句子都是非主谓句的典型。

6. 汉字的造字法

【答案】汉字的造字法是指汉字的构造方法。一般地说,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具体来说,象形是指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指事是指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会意是指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的造字法。形声是指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的造字法,用形声法造的字叫做形声字。

7. 调类

【答案】调类是声调的类别,即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在一起所建立起来的类别。也就是说,调类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根据能够区别意义的不同声调调值建立起来的声调类别。可见,调类是由调值决定的。一种语言或方言里有多少种声调调值,就有多少个调类。汉语方言的调类最少的是三个(河北滦县),最多的是十个(广西玉林); 一般的是四至六个。

声调的类别由调值决定,但是声调的名称并不是由调值决定的。第一、二、三、四声只是个顺序,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些名称则是根据中古时期“平、上、去、人”四声的名称沿用下来的。我们现在仍然使用这些名称,目的就是便于了解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合情况。

8. 音节

【答案】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来说,除儿化音(如“花儿”hu ār )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构成,少则一个音素,多则四个音素,且以元音为主。

9. 定语

【答案】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成分。能够充当定语的词主要是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例如“我们的国家”,定语“我们”修饰中心语“国家”。

10.焦点

【答案】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这就是句子的“焦点”。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焦点一定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表现出来,例如“小明吃了苹果。”,如果,语调重音落在“小明”上,那么“小明”就是信息的焦点,如果落在“苹果”上,信息的焦点就是“苹果”。

二、分析题

11.分析下列各词的构成方式,指出其各属哪一大类,什么小类。

妹妹 妻子 动力 甚至 构成

踌躇 国立 砖头 悠然 姥姥

【答案】(1)“妹妹”属于重叠式合成词,由相同的词根语素“妹”重叠构成。

(2)“妻子”属于后加式合成词,由词根语素“妻”和后缀“子”构成。

(3)“动力”属于偏正型合成词,由前一词根“动”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力”。

(4)“甚至”属于联合型合成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5)“构成”属于补充型合成词,由后一词根“成”补充说明前一词根“构”。

(6)“踌躇”属于单纯词,是双声联绵词,两个音节声母相同。

(7)“国立”属于主谓型合成词,前一词根“国”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立”陈述前一词根。

(8)“砖头”属于后加式合成词,由词根“砖”和后缀“头”构成。

(9)“悠然”属于后加式合成词,由词根“悠”和后缀“然”构成。

(10)“姥姥”属于单纯词,是叠音词,由不成语素的音节“姥”重叠构成。

12.词语的锤炼包括意义的锤炼和声音的锤炼,汉族人怎样充分利用汉语的音系特征使词语的使用具有音乐美感的? 请举例说明

【答案】(1)词语锤炼的内涵

词语的锤炼,古人称作“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完美,即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还要求词语用得好。

锤炼词语,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表意贴切,声音和谐,才能使词语及其所关联的句子具有深刻的含义、高远的意境,收到比较完满的表达效果。

(2)词语使用具有音乐美感的实现方法

汉族人通过对词语的锤炼,从而充分利用汉语的音系特征使词语的使用具有音乐美感,具体表现在:

①意义的锤炼

意义是词语的内容、词语的灵魂,锤炼意义是选好词语的核心问题。不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词语,就没有词语的准确、鲜明和生动,也就不可能产生表达上的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和含蓄深厚等效果。

汉语词语意义的锤炼,要力求准确、贴切,要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要力求色彩鲜明。例如鲁迅还在《孔乙己》中对主人公买酒付钱时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写:“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句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 二是大钱少; 三是用那斯文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