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辽宁大学813政治学综合(中国政治制度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党制的基本特征。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它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由于两大政党往往势均力敌,在竞选过程中激烈角逐、你争我夺,而且在竞选以后,执政党和在野党也相互对峙,不断攻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竞争制”或“两党对峙制”。两党制的基本特征包括:

(1)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事实上,在实行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除了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以外,往往还存在着其他若干小党,不过,由于其政治力量弱小,因而不可能作为主要政党单独执政,而只能以其他方式和途径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政治生活。

(2)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

资产阶级两党小仅代表了不同的资本集团,而且常常以其政策上的差异代表着统治人民的“两手办法”。因此,所谓两党轮流执政,不过是统治的两手办法的交替使用。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又是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手段。人们在两大政党之间作出的选择,不过是选择资产阶级的不同统治手段,而并不能触动资本统治的本质。

2. 政治稳定

【答案】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一般地,政治稳定表现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的稳定,政治权力配置有效,政治体制运作正常,社会有序,政局稳定,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政府能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等。政治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一方面,政治体系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要求而呈现稳定状态,并向新的结构功能状态有序演进,同时,政治体系反过来有序地促进社会环境系统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体系的自身结构和功能合理配置、稳定运转,体系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协调发展、良陛运作。政治稳定不是“政治变革的对立面,,。只有能够适应重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制度,即变革的制度才能促进政治稳定; 相反,僵化的制度虽然能够表面上维持一种暂时的稳定,但是却非常脆弱,并且易于崩溃。所以,政治稳定是“制度僵化”的对立面。

政治稳定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参预政治的各种利益集团对规则有一种共识; 二是在政体中没有大规模的政治暴力。长期的政治稳定不能靠高压来维持,政治稳定必须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政治稳定才是牢固的。

3. 国体和政体

【答案】(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内容。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国体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

(2)政体,也被称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一定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

①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

②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4. 国家职能

【答案】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5. 利益的构成要素

【答案】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按照这一定义,利益由三方面因素构成:

①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无限丰富和多样性。

②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基础性意义,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其他生产,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更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③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因此,它反映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任何利益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

6. 政治现代化

【答案】现代化被认为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价值观念等领域的系统性变迁。德国学者汉斯一于尔根·普尔认为,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规范含义:

①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②政治参与潜在能力的扩大;

③团体与个人自由和自主活动范围的增大;

④人们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自主性提高,对社会和政治体系的依附性减少。

7. 政治认知

【答案】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

8. 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其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实行限定任期制。民主共和政体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主要可分为:

①议会制共和政体。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和作用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 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

②总统制共和政体。在总统共和政体中,最高国家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总统和议员分别由选举产生,并有特定任期,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问有权力制约关系。

③委员制政体,其典型国家是瑞士。

9. 总统制与议会制

【答案】总统制又称总统共和制,在这种政体下,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制首先出现在美国,后来为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所仿效,如巴西、墨西哥、菲律宾、埃及等。

议会制分为议会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

①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议会君主制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议会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组织政府,因此议会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倒阁权,政府如果失失议会信任,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请求君主解散议会。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但君主的职能仅限于象征国家的统一和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因此被称为“虚位”君主。不过,君主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在国家权力的运作程序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礼仪和形式上仍在国内、国际的国事活动中享有充分的荣耀和尊敬。

②议会共和制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议会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