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667音乐理论综合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没骨法

【答案】没骨法是指中国画中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技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五代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花卉摒去墨线勾勒,只用色彩画成,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恽寿平亦用此法。

2. 缂丝

【答案】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它是用绕以不同色丝的各种小梭,根据花纹要求分块进行缀织,其纬丝不横贯全幅,因而俗称“通经断纬”。缂丝的色彩可以自由变化,丰富多彩; 由于是断纬单织,所以织幅很薄,并且具有双面效果; 又因为纬丝起头处不相连接,花纹轮廓产生空断,如同镂刻一样,故又称刻丝。缂丝在宋代的发展最大。

3. 青铜礼器

【答案】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先秦时期,青铜礼器占据突出的地位,成为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标志和具体象征,其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在祭祀和各种礼仪中的使用来体现,主要包括鼎、鬲、觚、爵、斝、簋等容器。

4. 顾恺之

【答案】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张彦远曾借用《庄子》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加以概括。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图的真实写照。这种内心的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像的类型描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篇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5. 清六家

【答案】清六家指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犟、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并非一个画派,却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领导

画坛,左右时风,被视为当时画坛的正统派。

6. 展子虔

【答案】展子虔是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画家,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创作了许多壁画。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于山水。他的山水画被称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其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游春图》是展子虔的代表之作,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空勾无效”,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己开点苔的先声。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游春图》构图壮阔沉静,设色古艳,富有典丽的装饰意味,体现出承上启下的风格,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

7. 唐三彩

【答案】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因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而得名“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具有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特色。多作明器随葬,也用作生活器皿。

8. 六法

【答案】“六法”出自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论著作《画品》,这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六法”即:①“气韵生动”,是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②“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③“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④“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 ⑥“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二、简答题

9. 请简述战国帛画反映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答案】(1)目前为止,共发现两例战国帛画,其内容如下:

①《人物龙凤图》,画面描绘了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做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②《人物御龙图》,描绘的是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身著长袍,腰悬宝剑,侧身向左,右手执缓绳驾驭舟形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两幅帛画的内容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

(2)艺术特点

①画面背景空白,构图突出龙凤飞升的形象。

②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

③比例匀称,仪态肃穆。

④以线造型,勾线流利挺拔,笔致婉转流畅,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⑤龙凤造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装饰趣味。

10.简述你对“画像石(砖)”的认识。

【答案】(1)画像石与画像砖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或享祠的建筑材料,兼具绘画与雕刻两种造型形式。画像石是一种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或享祠的建筑石材,属于石刻,汉代最为盛行。其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天文星象、社会生活等。技法有线刻、浅浮雕等。造型洗练,风格朴拙。以孝堂山画像、武梁祠画像为代表。

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属于陶砖。画像砖的图案一般用木模印制而成,也有直接在砖上刻划的。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

(2)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构图方式、形象塑造、雕刻技法三个方面。 ①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

②形象塑造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点。物象的体积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

③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阳线刻、浅浮雕等。画像石最普遍的是减地平雕加阴线刻,即在平整的石面上剔去形象轮廓之外的部分,使形象呈浅浮雕状,然后用阴线刻出轮廓内的细部。

11.简要介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特点。

【答案】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撞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1)造型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亦有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风格朴实厚重。

(2)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3)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12.简述北魏都城洛阳的建筑特点。

【答案】北魏都城洛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在汉魏洛阳城的基础上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