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大学1058植物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蛋白质跨膜运输

【答案】蛋白质跨膜运输 主要指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内质网、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部位的一种蛋白质运输类型。

2. MTOC

【答案】MTOC 的中文名称是微管组织中心。微管组织中心是指具有起始微管组装和延伸的细胞结构,细胞内的微管组织中心包括中心体和位于纤毛和鞭毛基部的基体等。MTOC 不仅为微管提供了生长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了微管的方向性。靠近MTOC 的一端由于生长慢而称为负端;远离MTOC —端的微管生长速度快,称为正端,所以正端指向细胞质基质,常常靠近细胞质膜。

3. 细胞自噬

【答案】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溶酶体与双层膜包裹的细胞自身物质融合,从而降解细胞自身物质的过程。。正常的动物细胞为了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动态平衡,需要不断降解功能失常或不需要的细胞结构,如各种蛋白质、细胞器以及各种胞质组分。通常,寿命较短的蛋白质如调控蛋白等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进行降解;而寿命较长的细胞结构及蛋白质通过细胞自噬途径,由溶酶体进行降解。细胞自噬的特征是细胞中出现大的双层膜包裹的自嗤泡即自嗤小体。

4. cyclin

【答案】cyclin 的中文名称是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是一种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能与CDK 激酶的催化亚基结合,协助蛋白激酶完成催化功能,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是浮动的,呈周期性变化,在不同周期,有着不同的浓度。

5. 癌基因VS 肿瘤抑制因子

【答案】(1)癌基因

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基因,其突变能引起正常细胞癌变。癌基因可分为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两大类。病毒癌基因是指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里带有可使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细胞癌基因即原癌基因,是指在正常细胞基因组中对细胞正常生命活动起主要调控作用的基因,在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后变成具有致癌能力的癌基因。

(2)肿瘤抑制因子

肿瘤抑制因子又称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它编码的蛋白在细胞周期的检验点上起阻遏周期进程的作用。抑癌基因有两个拷贝,其中一个拷贝正常,可保证正常的调控作用,两个拷贝都丢失或失活,才能引起细胞增殖的失控。

抑癌基因与癌基因之间的区别:癌基因的突变性质为显性,抑癌基因的突变性质为隐性。

6. GFP

【答案】GFP 的中文名称是绿色荧光蛋白,是指在水母中发现的,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其在氧化状态下产生荧光,强还原剂能使GFP 转变为非荧光形式。GFP 作为一种基因标志,可以进行蛋白质定位,研究蛋白质的分布、合成和降解以及运动等性质。

7. 锚定依赖性生长

【答案】锚定依赖性生长

也会停止分裂直至凋亡的现象。

8. 前质体/质体 是指大多数正常细胞必须附着在胞外基质上才能成功生长,即使培养基中含有刺激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如果细胞不能贴附在胞外基质上

但是没有【答案】前质体是质体的前身,仅由内膜和外膜构成,

膜内是少量的基质和

少程度,分化成功能各异的质体。 蛋白、叶绿素和电子传递系统。植物中的前质体随着在发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接受光的多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包裹的一类细胞器的总称,这类细胞器都是由共同的前体(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来,包括叶绿体、白色体、淀粉质体、有色体、蛋白质体、油质体等。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G 蛋白偶联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信号跨膜转导的通路及其作用机制。

【答案】G 蛋白偶联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信号跨膜转导的通路主要有两条:cAMP 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同时,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存在一个“双信使系统”,因而G 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1)cAMP 信号通路

①信号通路:

激素

基因调控蛋白。

②作用机制:cAMP 活化PKA ,PKA 催化亚基转位进入细胞核,使基因调控蛋白(cAMP 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 )磷酸化,磷酸化的基因调控蛋白CREB 与核内CREB 结合蛋白(CBP )特异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靶基因调控序列结合,激活靶基因的表达。

(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双信使系统”

,胞外信号分子与GPCR 结合,活化G 蛋白,进而激活磷脂酶C (PLC )催化和DAG 两个第二信使。

信号通路

a. 信号通路:胞外信号分

子蛋白偶联受

体蛋

白磷脂酶水解生成蛋白偶联受体蛋白腺苷酸环化酶

依赖的蛋白激酶

结合蛋白(CaM )钙调蛋白依赖激酶基因调控蛋白。

b. 作用机制:结合并开启内质网膜上敏感的通道,引起释放并进入细胞质基质,通过结合钙调蛋白引起细胞反应,如引起肌细胞的收缩。

②DAG-PKC 信号通路

a. 信号通路:胞外信号分子G 蛋白偶联受体G 蛋白磷脂酶C (PLC )DAG 激活PKC 蛋白磷酸化或者促

b. 作用机制:交换使胞内pH 变化等。 信号通路释放的将细胞质中游离的蛋白激酶C (PKC )募集到细胞质膜上,结合在质膜上的第二信使DAG 活化并激活与质膜结合的PKC , 接着PKC 作用于下游底物,引起多种细胞反应,如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细胞増殖分化等。

10.设计实验研究细胞内两种蛋白质分子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答案】可利用FRET 技术或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研究。FRET 技术:首先设计构建分别带有YFP 和CFP 的两种蛋白质分子的融合表达载体,二者分别转染细胞,确定二者均可以在细胞中表达;然后二者共转染细胞,以430nm 波长的光照射,测定530nm 波长的发射光强度,计算二者之间的距离。如距离在5〜10nm , 则它们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11.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现过程中,两个关键的实验是什么?

【答案】过氧化物酶体发现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实验依次为:

(1)离心分离实验

和他的同事通过梯度离心分离到溶酶体之后发现至少有一种酶与溶酶体酶的性质不

同:尿酸氧化酶不是酸性水解酶,但离心时总是与酸性水解酶在一起,只是沉降行为稍有不同。用一种去垢剂注射小鼠,这种去垢剂在细胞内主要积累在溶酶体中,并使溶酶体的浮力密度降低,据此可将尿酸氧化酶与溶酶体和线粒体分开。

(2)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释放实验

用去垢剂(毛地黄皂苷)破坏细胞器使之释放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表明要加十倍量的去垢剂才能释放过氧化氢酶。说明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是两种不同的细胞器,它们的膜对去垢剂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12.质子栗有哪三种?

【答案】就是生物膜上将氢离子泵出细胞质基质,建立跨膜的氢离子电化学梯度驱动转运溶质进入细胞和保持细胞质基质中性pH 作用的主动运输结构。可分为以下P 型、V 型、F 型三种。(1)P 型: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上,在转运氢离子的过程中涉及磷酸化和去磷酸化。(2)V 型:存在于动物细胞溶酶体膜和植物细胞液泡膜上,转运氢离子过程中需要ATP 提供能量,但不形成磷酸化的中间体,其功能是从细胞质基质中泵出氢离子进入细胞器,有助于保持细胞质基质中性pH 和细胞器内酸性pH 。(3)F 型:存在于线粒体内膜,植物类囊体膜和多数细菌质膜上,

F 型质子泵工作时不会消耗ATP 。 氨离子顺浓度梯度跨膜,将所释放的能量与ATP 生成偶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