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8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答案】对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认识:
(1)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急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廿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该基本经济制度突破性地将多种所有制经济纳入其中,这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了促进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3)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①1978年12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②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③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④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⑤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⑥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⑦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要点是:第一,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第四,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
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第五,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 第六,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按照“一国两制”方针,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却首先运用在香港、澳门,这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发展,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②“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 ③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①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②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5. 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
【答案】(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含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