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院62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哪些? 它们真的可以消除实验中的所有误差吗? 为什么?

【答案】(1)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

①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②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一种控制方法。

③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④随机化法。即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一种实验技术。

⑤抵消平衡法。即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目的的一种实验技术。

⑥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控制方法。

(2)它们不能消除实验中所有误差,主要是因为:

①因为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减少误差,来使测量值不断接近真实值。

②测量值的获得受到测量者、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误差只能不断减小,但是无法完全消除。

③比如,最简单的长度测量,人们所使用的量具的测量范围会影响人们获得的测量值。当人们采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可以精确地到1毫米,而当人们采用更精确的最小刻度为0.1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则可以精确地到0.1毫米。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测量就更是如此了。与物理学实验一样,心理学在不断接近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去推断理想实验的结论。

2. 举例说明闪烁范式的操作步骤。

【答案】(1)闪烁范式的操作过程:

①给被试呈现初始情景图片,持续呈现5s ;

②呈现一个空屏,持续时间100ms ;

③最后呈现变换情景图片,持续时间为5s

靶刺激变换方式的操作是通过改变情景图片组中不同图片呈现的顺序实现的。情景变换的控制采用了眼动呈现关联技术,在试验开始5s 之后,当注视的位置超出了以注视试点为圆心的2度视角的圆的边界,情景即发生变换。

(2)闪烁范式研究案例

白学军、康廷虎、闫国利(2010)采用此范式,将兴趣区界定为每一个情景中靶刺激出现或者消失的区域。眼动指标是首次注视启动时间、前3次注视持续时间。其中,首次注视启动时间指从实验材料呈现至被试对情景改变区域开始第1次注视的时间; 前3次注视持续时间指从呈现实验材料开始,被试注视点进入情景改变区域的前3次注视持续时间。结果发现:与靶刺激增加相比,靶刺激的删除更易引起被试的优先注意,而且会抑制首次注视过程中的信息提取。

3.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上。

【答案】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由于是在个体知识经验引导下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因此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加工,它制约着较低水平的加工过程,故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低阶段的加工输出受到较高阶段加工输出的制约与影响。

(2)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信息的解释。这种加工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因此,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这种加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加工过程中较低阶段的结果不受较高加工阶段的影响。

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觉过程。如果没有刺激的作用,那么单靠自上而下加工则只能产生幻觉。但是,只有自下而上加工也是不够的。因为在没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情况下,自下而上加工所要负担的工作必将太重; 同时人接收外界信息的速度也是较慢的; 此外,单是自下而上加工也难于应付一些刺激所具有的双关性质或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在人的知觉活动中,当非感觉的刺激信息越多时,个体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加工为主; 相反,当感觉信息较多时,自下而上的加工往往占优势。

4. 怎样理解颜色编码是两阶段的过程?

【答案】视网膜锥体联系着视觉系统的三对对立的神经过程:蓝一黄过程,绿一红过程和白一

,在视网膜以后的视觉通路上都存在着对立的神经过程,黑过程(与光的强弱有关而与颜色无关)

因此,颜色编码是一个两阶段的过程:

(1)第一阶段是S 、M 和L 锥体接受不同波长的光刺激,这可以理解为三色过程。

(2)第二阶段是神经细胞的两对对立过程对颜色进行编码,这可以理解为是四色过程。在视觉皮层区,人们也发现了颜色编码的兴奋一抑制过程。总之,红、绿、蓝三种颜色首先由视网膜锥体细胞进行加工,然后颜色信息在视神经通路的不同水平上以兴奋一抑制的对抗过程逐步得到编码。

5. 比较快速启动范式与边界范式的特点。

【答案】(1)快速启动范式

Serene 和Rayners (1992)为了研究阅读任务中启动时间的进程而设计出快速启动范式(fast priming paradigm )。在该范式中,句子中的目标刺激位置前设有边界,该边界只在实验程序中设定,不在屏幕上呈现。在读者的眼跳越过边界之前,目标刺激位置起初是一个掩蔽刺激; 当读者的眼跳越过该边界时,启动刺激代替掩蔽,但呈现的时间很短暂,之后目标刺激代替启动刺激。

(2)边界范式

边界范式是Rayner (1975)为研究阅读过程中,中央凹视觉区域外的信息线索对阅读的影响而设计的,可以很精确地考察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获取信息的范围、类型和副中央凹处信息加工情况。

(3)快速启动范式与边界范式的关系

①相同点。两者都设置不可见的边界。

②不同点。在边界范式中,只有目标刺激替代预视刺激; 在快速启动范式中,启动刺激先替代首先呈现的掩蔽刺激,之后启动刺激又被目标刺激替代,因此目标刺激位置处刺激变化的次数史多和更复杂。因此,也更有利于实验者进行操纵和开展研究。

6. 影响β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d' 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1)影响β的因素

①信号出现的概率。当信号出现的概率低时,被试不轻易回答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高。当信号出现的概率高时,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低。即当信号不经常出现时,被试获得很强的感觉才说有信号; 而当信号频频发生时,被试获得轻微的感觉就说有信号了。

②奖惩办法。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判断标准。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2)影响d' 的因素

①信号本身的强度。当信号本身的强度比较大时,人们容易觉察到,d' 就高,反之,当强度比较弱时,则不易觉察到,d' 就低。

②被试的感受性。每个人对相同刺激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感受性高,而有些人感受性低,因此感受性的高低也影响了被试的辨别力。

7. 什么是Weber 定律?

【答案】(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K=△I/I来表示,其中I 为原刺激量,△I 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 为常数,又称为韦伯比率。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韦伯比率不同。

(2)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