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建筑工程题库>公路工程题库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背景材料:某市外环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13m。该路段因沿黄河大堤,地下水位高(现有黄河河床标高比路面设计高程高出2~3m),而且处于雨季积水地区,土质大部分为黄河粉砂土,少量亚粘土,全线大部分路段为软弱地基路段(地基承载力平均10~80kPa)。因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依据当地材料状况、施工条件与工期要求,采用以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1)换填。K1+000~K1+350,长350m,K3+775~K4+270,长495m两段粉砂土路段,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居民旧生活区,在清除垃圾及民用拆迁旧房基,挖至原粉砂土地层后做二灰土(2:8),梨拌,厚度40cm,碾压密实度90%以上,经土工检测后再做二灰稳定碎石层40cm。(2)土工织物铺垫。K1+780~K1+980,长200m路段地下水位高,土质差,苇根很多而深,采用带眼双面胶无纺布(150~200g/㎡,抗拉强度为2050kN/m)铺垫。(3)K6+200~K6+350,长150m,位于黄河沉砂池上,粉砂土质、含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采用孔深1~1、2m,间距60cm,梅花形摆排的砂桩挤密。砂桩施工时工艺程序如下:平地—φ12铁杆掏孔—加料(生石灰块+水泥+大粒黄砂)—捣实在施工至K5+200~K5+350时,由于该路段缺乏地质资料未发现软土,地基未做加固设计,在填土至5。8~6。3m时发生滑塌,因征地困难,不能做反压护道,施工方考虑工期时间要求充裕,淤泥层厚度≤3m,决定采用自然挤淤处理。问题:1、土工织物一般应该铺垫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具体作用?2、砂桩施工时工艺程序是否正确?3、采用自然挤淤处理是否合理?除自然挤淤外还有哪些挤淤排淤的方法?4、软土地基处理除了该工程考虑的五种方法还有很多,请写出五种其余的方法。

背景材料: 某10×25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采用预制吊装,后张法施工.桥位处有一大块空地可作为预制场,地质情况为0.5m的强风化层,下为中风化砂岩.施工单位A采用定型钢模板预制板梁. 问题: 1.如何制作板梁预制台座? 2.施工单位A采用的模板是否合理?对模板有何要求或规定? 3.如何浇筑板梁混凝土? 4.张拉板梁预应力筋时,有何技术要求? 背景材料:某桥基础为6根2.0m的桩基,桩长35m,桩顶设置承台.地质条件如下:原地面往下依次为2m的覆盖层和含15%砂砾石的土,施工水位比桩顶高1.5m,施工单位拟选用正循环回转转机,钢护筒结构,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 问题: 1.在成孔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2.在清孔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3.如何进行水下混凝土的浇筑? 4.正循环回转转机是否可行?除此之外还有那几种成孔设备,各自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背景材料: 某公路工程H合同段,其中土方路基绝大部分是借土填方,路堤边坡高度≥20m,地面横坡〉12%,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如下: 1土质分析:本路段主要是粉质土,颗粒组成以小于0.075mm为主,属于细粒土组,是较好的路基填筑材料. 2压实机具的选择与操作:本路段选用CA25D和YZT16型振动压路机组合碾压施工.施工过程中,压路机行走速度控制在2~4km/h.开始时土体松散,采用轻压(静压),然后用最大振动力进行振压,压力越大压实效果越好.先压中间,然后向两边压实,并注意纵向和横向压实时的重叠,确保压实均匀. 3实验路段的结果:在K18+100~K18+200处,分别取三种松铺厚度20cm、30cm、40cm进行试验,试验路段测试结果最佳含水量为13.4%,其它指标均符合路基填筑要求,松铺厚度选用30cm; 施工中施工单位准确放样,认真压实原地基后采用纵向分层填筑法案施工方案进行了路基填筑,填筑过程中每完成一层均检测了压实度、弯沉、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边坡几个项目,依此判断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层填筑,在施工过程中遇雨,雨后检测填料含水量在15%~17%范围变化,严格按压实质量控制进行施工仍出现“弹簧”现象,为赶工期,施工单位掺入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最后如期完成路基施工进入路面基层施工工序. 问题: 1、请评价该施工单位施工方案. 2、填料最佳含水量可以用哪些方法,简述各自的适用范围.本工程最适宜的方法是什么? 3、在填筑过程中施工方对碾压层做出的合格判断是否合理?为什么? 4、本工程出现弹簧现象的根本原因何在?处理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背景材料: 某二级公路全长28km,路面结构形式为: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面层采用C30水泥混凝土。该公路通车3年左右,全线较多路段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均出现裂缝,裂缝以横向裂缝为主,部分水泥混凝土面板发生了断板现象。建设单位注意到,挖方路段比填方路段的裂缝及断板现象更加严重。建设单位立即成立了调查小组,对该项目设计图纸、施工过程、试验记录、监理日志等进行全面分析。经过分析总结,认为产生裂缝及断板的原因是: 1.全线超载比较严重,尤其是运输煤矿的货车较多;2.由于挖方多为石质挖方,路基多为坚硬的砂岩,根据设计图纸,为了节约造价;位于挖方路段的路面基层采用15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比填方路段的基层减薄了10cm。基层的厚度及强度不足是造成断板及裂缝的原因之一。3.挖方路段地下水较丰富,且地下水的毛细现象严重。4.石质挖方路段多采用放炮施工,路基顶面没有形成平整的横坡。5.根据施工纪录,夏季施工时温度较高,加上施工单位切缝设备不足,导致切缝不及时。6.切缝深度过深,导致断板。7.由于该路段附近水源紧张,混凝土面层施工时,没有在基层上洒水,或洒水不够。8.进行混凝土面板灌缝处理的沥青热稳定性差、易流淌。9.基层标高控制不严,部分标高超过基层设计标高lcm。10.不同路段的集料的含水量不一致。施工时没有根据集料的含水量调整配合比。11.填方路段填料为土夹石、不容易控制压实度。12.夏季施工没有进行覆盖养生。 问题: 1.以上关于水泥混凝土面板开裂和断板的原因分析,你认为都正确吗?如果有不正确的,请你改正过来。 2.请你从混凝土强度、路面排水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上面原因中第7、8、9、10条为什么是产生混凝土开裂或断板的原因。 背景材料: 某工程项目部造价师在进行工程造价分析时,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和间接费作了如下分类: 1.其他直接费:冬雨期施工增加费;(2)夜班津贴及有关照明设施等增加的费用;(3)职工探亲路费;(4)工地转移费。 2.现场经费:(1)临时设施费;(2)现场管理费;(3)行车干扰施工增加费;(4)现场施工辅助费。 3.间接费:(1)企业管理费;(2)财务费(3)主副食运输补贴、 4、费率计算按下列方法进行:(1)财务费用按工程类别和地区类别选用相应的费率;(2)计划利润按定额直接费与其他费率之和的一定费率计取;(3)工程质量监督费以定额直接费、其他直接费之和的一定费率计取。 问题: 1.你认为该造价师对费用的分类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妥?不妥的请重新归类,逐条回答。 2.费率计算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欠妥?欠妥的应该如何计算? 背景材料:某市外环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13m。该路段因沿黄河大堤,地下水位高(现有黄河河床标高比路面设计高程高出2~3m),而且处于雨季积水地区,土质大部分为黄河粉砂土,少量亚粘土,全线大部分路段为软弱地基路段(地基承载力平均10~80kPa)。因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依据当地材料状况、施工条件与工期要求,采用以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1)换填。K1+000~K1+350,长350m,K3+775~K4+270,长495m两段粉砂土路段,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居民旧生活区,在清除垃圾及民用拆迁旧房基,挖至原粉砂土地层后做二灰土(2:8),梨拌,厚度40cm,碾压密实度90%以上,经土工检测后再做二灰稳定碎石层40cm。(2)土工织物铺垫。K1+780~K1+980,长200m路段地下水位高,土质差,苇根很多而深,采用带眼双面胶无纺布(150~200g/㎡,抗拉强度为2050kN/m)铺垫。(3)K6+200~K6+350,长150m,位于黄河沉砂池上,粉砂土质、含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采用孔深1~1、2m,间距60cm,梅花形摆排的砂桩挤密。砂桩施工时工艺程序如下:平地—φ12铁杆掏孔—加料(生石灰块+水泥+大粒黄砂)—捣实在施工至K5+200~K5+350时,由于该路段缺乏地质资料未发现软土,地基未做加固设计,在填土至5。8~6。3m时发生滑塌,因征地困难,不能做反压护道,施工方考虑工期时间要求充裕,淤泥层厚度≤3m,决定采用自然挤淤处理。问题:1、土工织物一般应该铺垫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具体作用?2、砂桩施工时工艺程序是否正确?3、采用自然挤淤处理是否合理?除自然挤淤外还有哪些挤淤排淤的方法?4、软土地基处理除了该工程考虑的五种方法还有很多,请写出五种其余的方法。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