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673文学评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摩西五经
【答案】摩西五经是西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又称摩西五书。它们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摩西五经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思想是: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
2. 神话
【答案】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及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3.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4.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5. 以《包法利夫人》为例,谈谈福楼拜的创新。
【答案】福楼拜是一位对小说创作艺术具有高度自觉认识的作家,他不仅进行大胆的创作实
验,而且还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小说创作理论。法国当代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将福楼拜的小说创作艺术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在法国文学史上,福楼拜被视为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和末期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桥梁”。他的小说艺术创新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在:
(1)倡导“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
他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指出“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但是,在如何表现真实方面,他却持有不同看法。他不主张作家对现实生活直接进行阐释和评价,反对作家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爱憎干预作品的构思、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为了追求客观的叙述效果,他采用了克制、中立的方式讲述故事,在叙述角度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权威叙述人全知叙事的模式,而采用了多种视角叙述,并在其中进行灵活转换。在语言上,大量运用自由间接引语,模糊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的界限,取得了客观而又含蓄隽永的独特效果。
(2)重视形式美
福楼拜认为“表达越接近思想,用词就越是贴切,也就越美。”他甚至认为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形式美,指出“没有美好的形式就没有美好的思想。”他强调精确的表达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精确的语言不仅能反映生活的真实,还能创造美的气氛…为此,他总是反复修改文稿,力求达到词章、结构、意境、声韵诸方面的完美。他的作品在细节描写、表现生活和历史真实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包法利夫人》文字的精美在法国小说中可以说首屈一指,名句不胜枚举。不仅比喻贴切,声音铿锵,同时郝麦的夸张用语,罗道耳弗的甜言蜜语,女掌柜的生动词汇,都符合人物身份,极见功力。
(3)侧重于描写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恶浊
在描写的对象方面,福楼拜更多地侧重于描写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恶浊,现实主义文学中具有进取心的英雄人物形象从其小说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卑劣角色。其中,“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的包法利先生,是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造就的浑浑噩噩社会风气的形象体现。
(4)小说结构上的创新
在小说结构上,《包法利夫人》也有新的创造。全书分成基本对称的两部分,按女主人公的经历来安排,她的发展至农业展览会形成高潮,然后走下坡路,直到结尾。这种十分均衡的配置使得全书的结构非常稳固,有别于其他小说。
6. 东方文学的特质。
【答案】东方文学的特质主要有:
(1)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①东方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学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这两块大陆上,结出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批璀璨的果实。如许多世界“第一”,世界“之最”。其中,有世界上最
早和最优美的神话传说,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为庞大的诗歌总集——印度的《吠陀》; 极其宏伟而浩瀚的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有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中国的《国语》和《左传》; 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等。
②东方文学有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东方文学中除了占埃及和占巴比伦文学遭湮没外,印度、中国、波斯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传统、日本文学传统都绵延至今,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古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和《新约》一道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欧洲文学的两大书面源头之一。在东方文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巨匠、大师不断涌现,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大量的古今名家名著已成为全人类文学艺术的典范。
(2)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东方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与西方殊异,具有“多源性”和个性突出的特点。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又都比较成熟、发达,在形成与发展中几乎并驾齐驱。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东方文学发端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五大文化源头,到中古基本形成了三大历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西亚、北非的文化圈。多源性的古代东方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各文化圈的文学所独有的特质,直到现当代还可以从这些地区的文化差异中看出。
(3)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东方以群体协调均衡意识为主导的心理机制,使得东方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泛道德色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的东方文化特质,决定了东方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呈现出个体与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不可分离的等级秩序和伦理规范。中古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更得力于佛教、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传播。东方宗教以其价值观念为最高原则,成为神话、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核。东方各国最古老的文学汇集,往往就是宗教的文献或典籍以及它的阐释文本。如婆罗门教的“吠陀本集”和“吠陀文献”、佛教的“三藏”、犹太教的“经书总集”、琐罗亚斯德教的《阿维斯陀》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既是宗教经典,又是文学名著。
(4)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早在书面文学出现之前,古老的多民族的东方己流传着异常丰富的民间口头作品,包括各种神话传说、民谣、篇言、民间故事、寓言等等。东方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因素较西方文学更为丰富突出,特点也更为显豁。东方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原始口头文学的流传与整合。东方文学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埃及的《亡灵书》、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朝鲜的《春香传》等,都源于民间口头文学。
②文人吸取民间文学养分的再创作。这大致有二种情况:
a. 以劝善训诫为内容,如印度的《三百咏》等;
b. 体裁上诗文夹杂,如萨迪的《蔷薇园》等:
c. 框架结构的采用,如印度的《十公子传》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