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当现代文学史上一些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我们发现仍有部分作家的作品没有因具体语境发生变化而淡出当代读者的视野。电视连续剧《日出》在众多电视台的热播,使我们多少为曹禺也为现代文学而喝彩和庆幸,庆幸之余,我陷入沉思:同为现代著名作家,为什么曹禺的某些作品长盛不衰,至今仍为读者喜爱?同是曹禺作品,为什么前后期作品境遇大相径庭?这似乎用其作品对特定时代、社会、历史复制这一特性所难以解释。正因如此,走近大师,与大师进行精神层面上的对话,窥探大师不同时期创作的心路历程,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此类问题。本文在探讨曹禺创作心理时,引入艺术体验这一文艺心理学核心概念,作家在创作之前的心灵体验与感受是破译作家创作心理宝库的密码。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一、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 曹禺童年经历的生母亡故和家道中落等痛苦事件,影响到他日后创作的题材选择、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及对女性的格外敏感关注。愧疚体验源于曹禺对生父既怕又爱的矛盾心情,具有父亲影子的周朴园及焦母等众多"非恶"角色的塑造,是这种愧疚体验的具体外化。曹禺自小性格孤僻、忧郁、内倾。性好冥思,多愁善感,感情充沛的曹禺因性格原因无法向外人倾诉自己如火热情,当他具备了作家才能进行创作时,便使创作充满了诗意。家庭浓郁的宗教氛围使曹禺较早体验到世界的庞大,人类的渺小,宇宙的神奇。神秘的体验使曹禺对生活于"狭之笼"的人们充满了怜悯与同情。怜悯之余,曹禺将救世良方归依于宗教和原始蛮力。 二、艺术体验下的创作心理特征。 1.诗意创作。曹禺早期写戏一般不是先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是有了某种莫名的冲动或灵感时,在近似朦胧的、诗歌或音乐旋律般的感受和想象中,开始他的戏剧构思。不会接受任何一种抽象的固定的思想概念的约束与规范,容易给观众读者留下诗意的回味和美妙的遐想。 2.女性关注。在曹禺剧作中,塑得最为成功、最为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均为女性,温柔、善良,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愫芳、侍萍、瑞珏,热情、泼辣,带着原始情欲的繁漪、金子们极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画廊,显示出作者对女性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3.非恶角色。接受者一般都在误读的基础上,将周朴园、曾皓、焦母们视为恶的代表。其实曹禺笔下的这些人物并非十恶不赦,坏到极致,他们在毒害别人的同时,自身中毒很深,应该得到读者与观众的怜悯同情。 4.狭笼之思。"狭之笼"是贯穿曹禺早期作品的情感潜流,作者通过这一情感潜流向人们传递他对人生、世界、宇宙的感慨与看法。 5.原始向往。曹禺剧作中所有人物皆是逃不出笼子的鸟儿。曹禺认为,鸟儿们只有借助蛮力,才能飞出樊笼。回归原始,是曹禺给现代文明影响下的羸弱人类开出的灵丹妙药。 三、不同时期创作心理探析。 曹禺创作道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时间短(1933-1947年,共14年),成就大(四大名剧皆出于此时);后期时间长(1954-1978年,共24年),数量与质量皆不如前期。比较曹禺前后期戏剧创作,不难发现,作者建国前的创作心态自由奔放,激情澎湃,因而最能代表他早期创作风格的《雷雨》充满诗意激情和对女性深切关爱;后期创作心态慎重、拘谨,更多以理性思考替代了感情冲动,《明朗的天》等作品中主题先行和选材的鲜明政治功利性严重影响了作家后期的艺术创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