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集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8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大陆与台湾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大陆与台湾不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陆与台湾同属中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

(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①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3)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台独分裂势力和国外一切阻挠中国实现统一的反对势力的宣传言论和鼓动学说,不利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错误的。

2. 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①劳动收入。这部分人办企业必然要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是一种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可以创造倍加的价值。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固定劳动时间的限制,没有“上班”、“下班”之分,而劳动时间的延长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②要素收入。私营企业主作为有产者,其资产也必然带来要素收入; 有的私营企业主还拥有技术专利或技术专长,其技术也会带来要素收入;

③风险收入。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机遇与风险并存,私营企业主进行商品生产,要冒市场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个人担负的,因此,也应该获得风险收入。私营企业主可能在某个时期或某个项目上抓住机遇,发了大财,这实际上是风险收入或胆识收入。

(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3. 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受农民自身局限决定。农民阶级创造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繁荣与辉煌; 同时农民阶级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也具有本身所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导致其阶级局限性的因素主要有:

①受封建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是其主要因素;

②受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导致其局限性的根源,生产过程来看,封闭保守,缺乏合作。产品分配方式上看,追求平均,缺乏进取,农民阶级作为统治者为维护其自身统治,加强思想控制的产物,没有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不可能领导革命的。

(2)中国的农民阶级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外国势力的涌入下形成的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领导不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

4.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

①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即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②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呈现多层次性,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论,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有时也称“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即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一般指集中程度较高的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私有经济与个体经济)。因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5. 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答案】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在于:

①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己超出一国范围,形成生产的国际化;

②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分工和交换,有利于克服它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不是我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2)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6. 简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就可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最终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 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实行这个政策,要除了坚持只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手段而先富起来,还要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在富裕程度差距上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鼓励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会必然地产生两极分化,反而在正确的引导下能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简答题

7. 推进文化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