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沙理工大学F1405古代汉语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动用法

【答案】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用如意动时,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美其服”,就是认为他的衣服美。名词用如意动,则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

2. 旁轉

【答案】旁转是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斯”从“其”声,“其”在支部,“斯”在支部,二者都是阴声韵,是旁转。旁转的现象在古音的押韵、谐声、通假、注音等材料中很普遍。现代学者认为构成旁转的字音主要元音应是相近的,韵尾一般相同。一些古音学家所说的阴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内,所以阴声与阴声的旁转,有时也包括阴声与入声的相转。

3. 读为

【答案】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4.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答案】听:

斫:,砍。 ,顺,从,即随心所欲的意思。

6.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

【答案】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7.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答案】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常把自己的子孙交给对力一作抵押,以取得信任。

8. 诛三父等而夷三族。(《史记·秦本纪》)

【答案】夷:诛杀,消灭。

9. 求,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过:责备。

10.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

【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三、简答题

11.举例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有哪些结构类型。

【答案】古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结构类型:

(1)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中,“怨”是动词,“敢”是助动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需要前置。首先宾语必须是代词,其次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四、分析题

12.分析下列各組繁簡字在古書中的意義和用法有何異同。

(1)餘、余

(2)才、纔

(3)醜、丑

(4)谷、穀

(5)麵、面

【答案】(1)餘:饶也。从食余声。余:语之舒也。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在于:“餘”常用作地名、国名等等,而“余”常用作第一声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2)才:才能; 能力。纔:方,始; 仅仅。

二者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才”多作名词,而“纔”则主要作副词使用。

(3)醜:丑陋,厌恶。丑: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作地支使用。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醜”和“丑”是两个字,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

“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4)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穀: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各自指代对象不一样,故而用法也有很大区别。

(5)麵: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面:脸; 面见,面对。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麵”单纯地指面粉。而“面”用法多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还可以作副词使用。

13.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

(4)圣人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1)该句是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2)“为之箪食与肉”是双宾语句。“之”是间接宾语,“箪食与肉”是直接宾语。

(3)“其祁奚之谓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祁奚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吾孰法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正常语序应为“吾法孰焉”。

(5)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或,句中语气词,与“莫”呼应构成“莫之或……”习惯格式,强调“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的意思。

(6)三见逐於君,“见+动词”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如“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