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校区)78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的本质

【答案】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质,是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 真理与价值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4. 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与“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必要劳动时间主要包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材料分析

5.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后果。

【答案】(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①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②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

a.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b. 贸易的全球化;

c. 金融的全球化;

d.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①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b.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一,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第二,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第三,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a.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c.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d.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总之,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6. 材料1

一一有学者提出: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材料2

一一恩格斯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个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包括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内容)的限制。

请回答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结合材料说明人类是否能客观地认识事物,为什么?

【答案】(1)①相同点:认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都承认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都认为认识是受限制的

②不同点:材料1认为摒弃认识的主观性限制,做到纯粹的客观; 材料2综合辨证的看待认识。

(2)①人类的认识必然会受到客观历史和主观个体两个方面的限制。

②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要避免夸大主观能动性。

③人类客观的认识事物必须经过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类只有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理论和经验才能感知客观事物,然后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过程才能达到理性认识,才有可能客观的认识事物。

7.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由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力一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案】(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

②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

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

(3)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深刻地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