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030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之国际关系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日美安全条约
【答案】《新日美安全条约》,又称《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是指日美双方在经过多轮谈判后于1961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签订的新的安保条约。这一修订后的条约具有新内容:①增加了政治经济合作的条款和日美军事同盟的内容,使日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明确; ②明确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 ③明确了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 ④删除了驻日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和不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基地和基地有关权利等给与第三国的规定; ⑤突出了日美双方的对等性。《新日美安全条约》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日本社会为首的进步势力强烈反对这一条约,他们主张废除可能将日本卷入战争的日美安全体制,主张建立日、美、中、苏为中心的新安保体制,确立日本的中立。他们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斗争,岸信介被迫辞职,艾森豪威尔的访日计划被迫推迟。
2. 《四国同盟条约》
【答案】《四国同盟条约》是指1815年11月20日在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同时,根据英国的建议,英、俄、奥、普签订的主要针对法国的条约。条约规定: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 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援助; 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繁荣,为了维持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 条约有效期为20年。这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3. 印巴战争
【答案】印巴战争是指1971年11月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孟加拉国独立。巴基斯坦原由东巴和西巴两部分构成,两地区相距1600公里,国家政权长期掌握在西巴统治阶级手里,引起东巴的强烈不满。1966年,以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要求实行充分自治。1970年12月7日,在巴基斯坦大选中,人民联盟获胜,拉赫曼坚决要求东巴充分自治,并进而提出了独立的要求。1971年3月26日,东巴宣布成立独立自主的孟加拉国。此举遭到巴基斯坦总统叶汗亚罕的强烈镇压,一部分人民联盟成员逃到印度,宣布在那里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于同年11月21日悍然入侵巴基斯坦东巴,并于12月16日占领了达卡。战争不久从东巴蔓延到西巴,再度成为印巴之间的全面战争。巴基斯坦在战争中失利。12月17日,印巴双方决定全线停火。1972年6月,印巴签署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战争结束后,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了出去。
4. 上海五国机制
【答案】“上海五国机制”是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于1996年4月在上海开始的就本地区的安全事务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每年举行一次的元首会晤机制。2000年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决定发展五国全面合作,将“上海五国”由会晤机制变成地区全面合作机制“上海五国机制”是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的唯一的多边安全合作的磋商与协调机制,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机制的重要补充,其产生与发展是五国面临的内部地区、国际形势推动的结果。它的建立为加强五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五国和亚太地区安全,为在冷战后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5. “金元外交”
【答案】“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6. 《非战公约》
【答案】《非战公约》,全称是《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是指美、英、法、德、意、比、波、捷、日等15国于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举行公约的签字仪式上签订的公约。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会议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大大削弱,在英法德三角关系中,法国处于劣势。所以它试图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英德,并解决对美国的债务问题。于是美国建议应由多国缔结多边条约,以树立自己“爱好和平”的形象,用公约取代国联,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该公约包括序言和三项条款。
《非战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已有63个。公约签订后,在国际上引起一片和平喧嚣,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战争。该公约是法美两国从各自利益出发、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动机而倡导建立的,各国又作了种种保留,根本不能起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作用; 真正意义上的裁军根本无从谈起; 欧美各大国各自为政,国际社会处于无序的危机状态。《非战公约》虽然存在以上种种缺陷,但它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奠定了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二战后,对德日两国主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的。
7. 集体安全(collect security)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它与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一战接近尾声时,关于集体安全的思想在国际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国联的建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集体安全思想和原则要求一致努力,运用综合的和平途径; 认为国际上的
侵略行径应受法律制裁和道义谴责; 提出国际组织应普遍关注破坏和平行为的观点; 主张共同一致,抗击潜在侵略者等。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以约瑟夫·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制止这股势力的蔓延和扩张,筹建集体安全体系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33年12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在准备答复法国政府关于采取何种联合反措施以应付德国的备战行动时,拟定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项建议与苏联1933年11月向美国提出的签订日、美、苏、中等国参加的区域性太平洋公约的提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平计划。
8. “大棒政策”
【答案】“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柏林危机的认识。
【答案】(1)柏林危机的含义
柏林危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比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2)柏林危机的分类
①1948年柏林危机
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加深德国的分裂。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关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以及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②1958~1961年柏林危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