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大学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东晋的第一个皇帝是_____。

【答案】司马睿

【解析】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时期,其中的东晋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城,先后延续了一百余年。

2. 中国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后可以成婚,女子行笈礼则为_____岁

【答案】15

【解析】古代男子年20行冠礼,女子年15行笈礼以示成年。

3. 大同云冈石窟是在_____时期开始营造的。

【答案】北魏

【解析】大同云冈石窟是在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教,佛教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开始营造的,始于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石窟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五万余尊。它的特点是造像雄伟,大佛很多,一般大佛均在13米以上。

4. 京剧的四大基本功包括_____、念、做、打。

【答案】唱

【解析】京剧表演是以唱、念、做、打(舞)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常用虚拟的动作传情达意,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京剧四大功夫,即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

5.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分别为《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中国最有名的四本古典名著。《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二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6. 如果要查找古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四库全书》的_____部。

【答案】集

【解析】《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编撰的中国历史上一

部规模最大的从书。分“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经部”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 “史部”包括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 “子部”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 “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它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

二、简答题

7. 何谓禅宗? 它的流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答案】(1)禅宗的内涵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是佛教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

①禅是禅那的简称,本义是思想修养、静虑定心,本为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禅的意义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称为作禅。它的特点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②禅宗谱系上以印度人菩提达摩为初祖,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后来禅宗分裂为南禅和北禅,其后,北禅衰落,南禅兴盛,成为禅宗主流。后来南禅分为五家七宗,流传广泛。

(2)禅宗的流传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①哲学史方面

禅宗把佛教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成主观唯心主义,儒道佛三家互相吸收,互相影响。

②文学方面

历代描写禅宗的诗文不计其数,禅宗宣扬心性,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在文论史上主张以禅论诗,讲求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在文学史上也出现了不少侍僧。

③艺术方面

禅宗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绘画和雕塑。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至于壁画,自佛教传入以后,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像吴道子等著名的宗教画家。在表现手法上,释迎牟尼在印度的修行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④语言词汇方面

佛教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使佛语、佛典、佛褐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总之,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深远。

8. 为什么李约瑟称中国为“发明的国度”?

【答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的确,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9. 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 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

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阴阳一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玉的本质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物质载体。玉最开始除了用作各种佩饰外,还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雏刻成“玉龙”、“玉凤”、“玉龟”等。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儒学出现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格象征。这种美玉载德的思想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形成“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长此以往,玉及玉器就成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2)王器运用的变化

①中国的玉器发端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己经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主要的礼器,如圭、璧、琼、磺、漩巩、玉衡等。这些玉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精细的制作工艺。

②到了夏、商、周三代,用玉制度愈加完备,适用范围愈加广泛,用玉制作的礼器普遍见于各种礼仪场合。随着西周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社会功能持续加强,体现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③从战国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由旧日的礼崩乐坏和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发展到秦汉中央集权的确立,商周以来的传统礼制己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反映到礼仪制度上来,就是大型礼器向世俗化逐步发展。由玉制作的礼器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各种玉制佩饰出现在人们的身上,如玉璧、玉环、佩剑、带钩等。

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