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十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舆论引导
【答案】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2. 社会责任理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它来源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但又超出、发展了自由主义理论,故有人将其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它强调自由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要克尽对于社会、公众的义务和责任。政府不仅要允许自由,而且还要促进自由。这一观点,实际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
3. 微博
【答案】微博(Micro-blog )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信息的系统。微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年,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收集、IM 软件和API 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其传播特点有: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更契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使用户摆脱了工具的限制; 准入门槛较博客更低,实现了话语权的平民化。
4. 论坛
【答案】论坛是指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Internet 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并发布信息、进行讨论和聊天等。世界上第一个论坛TheWell 诞生于1984年,由Brand 和Brillant 创建,用户通过拨号登录,它首次实现了“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讨论和协商。我国论坛的最早建设者,是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
5. 公共新闻学
【答案】“公共新闻学”(Pnblio7onmalism )又称为“公民新闻学”(Civio7onmaliem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新闻界,尔后波及西方其他国家。其基本内容为:①对重新树立公共意识的一种期望; ②更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保持; ③深刻地解析引导我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
④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 ⑤有关政治争论的报道应重视内容,而不是技巧; ⑥培养公众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两个关键词:公共利益和民主。
6. 群体传播
【答案】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①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②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④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7. IPTV
【答案】网络电视(InteractProtocolTV )是指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 )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一种崭新技术。IPTV 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因此也被称为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的实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上网的个人电脑; 通过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国内IPTV 发展还远未成熟,商业模式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8. 时务体
【答案】时务体是指中国近代史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报刊政治家在写作中形成的一种报章文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这种新文体的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二、简答题
9. 简述新技术条件下新闻伦理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之策。
【答案】(1)新闻伦理
①新闻伦理是对新闻道德准则的评价与认识,而新闻道德则是指记者或媒体遵循的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
②美国最完整的《记者守则》,即1923年由美国报纸主编人协会所制定的“报业法规,,,把新闻伦理的范围和记者自律的标准系统化,并进行了确切的表述:
责任—报纸有权利吸引及把握读者,除考虑公共福利外,不受其他的限制。
凡为法律所不明白禁止的,包括任何限制性法令知识在内毫无疑问地都有讨论的权利。 独立—除忠于公共利益外,不受一切约束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真诚、忠实、正确—对读者的忠实,是一切报纸名副其实的基础。报纸一定要忠实。
公平—报纸不应当发表那些影响名誉或道德品质的非官方的控告,而又不给被控告者以知道的机会。报纸对自己的严重的事实错误或意见错误,不管来源如何,应作迅速而完全的改正。这是它的特权,也是它的责任。
适度—报纸如果一方面标榜高尚的道德目的,一方面又供给确实对大众有害的刺激性的犯罪的东西,就不能逃避不真诚的责备。
(2)新技术条件下新闻伦理面临的新挑战
①新技术使得新闻下作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统新闻媒体把记者的伦理观念的行为准则放在首位。但是,在网络媒体里,并不是每一个在网上发表东西的人都遵守新闻的职业道德。对大多数没有受过传统新闻写作和新闻学训练的网民来讲,伦理道德并不重要。
②现代媒体新技术带来了新闻传输速度和时效,同时很难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平衡和简明清晰。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的改变既给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新闻传播变得更快更错综复杂,竟争也随之变得更为激烈,这些都给传媒伦理的坚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如金庸“被去世,,事件中的所涉及的虚假传播以及可能构成的侵犯名誉权等问题,都直接指向了此事件传播中传媒伦理的缺失。
③新技术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全球化和商业化使民族国家和国家、公民这些概念变得落伍,作为一国公民或国民的责任感在弱化。新闻的主要功能是,让公众对重大问题有知情权并参与重要决策的讨论和辩论; 但是,现代传播技术带来的新闻个性化选择,正在威胁新闻的民主参与这一核心功能。
④传统的新闻传媒的广告部和新闻编辑部中间有一堵墙,新闻和广告之间有严格界限,二者不得混淆。但是,在网络媒体中,市场营销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和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后两者几乎都在一个平面工作,没有受过专业新闻学训练的网络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新闻网页的制作,很难保证这些人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不渗入自己的偏见。
⑤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得传统媒体的职业伦理鞭长莫及、爱莫能助。比如全景视频摄像技术可以让所有在场的人,不管是否面对镜头,都成了被曝光的对象。数字化图像编辑合成技术,可以任意删减增添事件现场的出席人物。数字化的音频技术可以利用已有的声音样本,通过技术上的重新排列,制作出包括总统演讲在内的任何足以以假乱真的声音。这些都涉及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调整新媒体或者网络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导致了新媒体道德失范、违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淫秽色情信息泛滥,偷拍侵权现象严重等,违背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3)新技术下新闻伦理面对挑战的应对之策
①新闻记者应核实信息的可靠性,对杂乱的信息加以梳理,使公众对发生的事件有一个清醒的了解。记者必须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