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综合社会学研究方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纵向研究

【答案】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纵向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和同组研究。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又称做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组研究,它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同组研究又称为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它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2. 定类侧量(nominalmeasurement )

【答案】定类测量义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上可以用等于或不等于来描述。

3. 理论性研究

【答案】理论性研究是指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这类研究力图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或其中的一部分)是如何运转和相互联系的,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又是如何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于增加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理论性社会研究的研究者往往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中,不辞劳苦地寻求那些对一个世纪的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的问题的答案。

4. 数据清理

【答案】在数据资料的录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差错。因而在开始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之前,应仔细地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数据清理工作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进行的,通常包括三种方法:

(1)有效范围清理

对于问卷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来说,它的有效的编码值往往都有某种范围,而当数据中的数字超出了这一范围时,可以肯定这个数字一定是错误的。要检查出所有不符合要求的编码值,我们只需在计算机上,用SPSS 软件(或其他软件)执行一条统计各变量频数分布(frequency )的命令。

(2)逻辑一致性清理

逻辑一致性清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查找数据中所存在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依据问卷中的问

题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来检查前后数据之间的合理性。要查找和清理有上述错误的个案,需要在SPSS 软件中执行条件选择命令(IF )。逻辑一致性清理还可以采取SPSS 中构成新变量的命令(即compute 命令)来进行。

(3)数据质量抽查

尽管采取了上述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清理,但仍会有一些错误的数据无法查出来。人们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样本的全部个案中,抽取一部分个案,进行这种形式的校对工作。用这一部分个案校对的结果,来估计和评价全部数据的质量。

5.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中观理论,是指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都属于中层理论。

6. 实地观察

【答案】实地观察是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实地研究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是这种类型的观察。实地观察通常是一种直接的、不借助其他工具或仪器的观察。

7. 实地实验

【答案】实地实验是指在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实地实验的主要优点是研究者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观察到人们自然的反应。实地实验的主要缺点是研究者常常难以对众多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实验背景、实验条件进行控制,难以孤立出自变量的独立影响。

8. 研究命题

【答案】研究问题即研究命题,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的确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这是它们有些相近的原因; 但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史为集中,也更为明确,这是它们之间有所小同的地方。

二、思考与实践

9. 结合你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谈谈实验研究方式所受到的限制。

【答案】(1)受到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等方面的限制很大

从实际从事实验研究的过程和要求来看,它所受到的限制或许是最多的。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控制性和操纵性特征。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因果推断的严格性,需要“孤立”或“净化”实验环境,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操纵和控制某些变量,需要人为地去改变某些变量的状态,而所有这些操纵、控制和改变一旦作用在人的身上时,就会遇到现实中各种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限

制。

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一一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到了第六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己经被另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

(2)还有很多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①重大事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实验设计都需要进行前测和后测,并且常常是对实验对象在实验刺激前后的态度、观念、价值和行为进行测量,而前测和后测之间又往往会相隔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出现在前、后测结果上的差异除了实验刺激所造成的影响外,还有可能受到发生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某些重大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用实验的语言来说,就是除了原来的实验刺激以外,重大事件也成了另一个新的“实验刺激”。

②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实验对象的发育是指在实验的前测和后测之间,实验对象在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成熟及其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实验结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实验中,这种影响还会相当大。实验对象的发育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内部的影响一一即实验对象自身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③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实验对象发育的影响可以看成是进行前测与进行后测时实验对象的不同(发生改变)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前测和后测时所具有的环境也常常是不同的。即使用的是一份同样的问卷,在同样的地点,由同样的研究人员参与,有时也会造成前后两次测量在某些方面、某些细节、某些条件上出现差别,从而给实验对象带来不同的影响。

④初试一一复试效应的影响

实验中的前测和后测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们的形式、内容完全一样。这是实验方法的基本逻辑所要求的。然而,也正是由于实验方法的这一特点,容易产生初试一一复试的影响问题。

⑤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实验对象作为实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可能产生出一些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这种情况体现为以下方面:

a. 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的选择通常不是像调查研究那样从某一总体中随机抽取,而人多是采取下列三种方式之一:自愿参加、征募参加、强制参加。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三种方式所得到的实验对象都不能很好地代表一般公众。

b. 实验对象的缺损。由于实验需要进行前测和后测,而且前后两次测量的对象都必须是同一群人。

所以,如果有的实验对象在完成前测以后就自己主动退出实验,或者在后测开始时,有的实